世界上最大的腹足动物 非洲大蜗牛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
世界上最大的腹足动物有多大?软体动物门中物种最多的一个纲。蜗牛以及田螺、玉螺、骨螺等等各种各样的海生螺类都属于这个纲。腹足动物头部发达,具有一对或两对触角,一对眼。口腔内的齿舌极其发达,用于摄食、钻孔。足位于躯体的腹面,故有"腹足"一名。足一般用于爬行、游泳,有时借足的收缩而跳跃。有些种类在足的后端常分泌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口盖口盖一面平,一面拱凸或螺旋状,上有同心纹等。当遇敌、休眠或防止脱水时,口盖封闭壳口。下面就跟放肆吧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大的腹足动物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腹足动物 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Fulica):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且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假口盖),只余一个小孔来呼吸,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 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该物种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繁殖很快。 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中国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形态特征 非洲大蜗牛贝壳大型抄,通常体长7-8厘米,最大20厘米,体重可达32克贝壳狭窄、锥形,长宽比约为二比一。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7-9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读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卵: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长4.5-7mm,宽4-5mm,体积35-85mm3。 幼螺:刚孵化的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其鉴定特征为:有壳,外形呈长卵圆形。螺层为6.5-8个,壳面有焦褐色雾状花纹,壳口呈卵圆形,贝壳可容纳整个足部。生殖系统不具有附属器官。肾脏较长,常为心围膜长的2-3倍。肺静脉无分枝。 1978年12月,吉尼斯认证的最大的陆地蜗牛是非洲巨型蜗牛Ahatinaachatina,它是最大的记录标本,在完全伸展时从鼻子到尾巴的长度为39.3厘米,1978年12月的壳长为27.3厘米。重量恰好为900克。 栖息环境 适宜于非洲大蜗牛生长、繁殖的地区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非洲大蜗牛生活的适宜气温为15-38℃。土壤湿度为45%-85%:最适宜的气温为20-32℃,土壤湿度为55%-75%。当气温低于14℃,土壤湿度低于40%或气温超过39℃.土壤湿度达90%以上时。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行休眠或滞育。人类活动货物的流通、人为的携带,是非洲大蜗牛传播的主要途径;生产、生活垃圾的堆积,为非洲大蜗牛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场所。 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 生活习性 非洲大蜗牛具有昼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阴湿环境。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穴内。晚上8: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 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各种绿色植物及糠麸均可作为该物种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莴苣等阔叶植物饲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叶、各种瓜果皮渣等;秋天气温低,食量减少,可喂些菜叶、薯片等,不吃青草、杂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韭、蒜。 寄主是木瓜、木霜、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