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圈”需要长效机制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一段时间以来,“饭圈”粉丝群体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破坏清朗网络生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此,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6月15日中国青年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偶像市场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由粉丝情感化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约50%。“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的力量之大,早已不容忽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正向发展的,此前某节目闹出的为偶像投票“倒牛奶”的荒唐戏码,不仅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也让“饭圈”乱象更加真实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下。 有病就要吃药,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缘于此,此次中央网信办开展的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不仅很有针对性,也很有现实价值。据报道,此次专项行动针对以下五类行为:一是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二是“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搜索、侵犯隐私等行为;三是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四是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五是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行为。这几乎涵盖了“饭圈”乱象的全部内容,对此进行精准打击,确有必要。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专项行动的推进,此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收敛。但是,考虑到之前已经对“饭圈”文化进行过多次整治,但其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局面,便不能止于专项行动式的治理。无法否认,专项行动是有必要的,也在传递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相关违法的、畸形的、不合理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饭圈”文化,注定是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但为了有更好的整治效果,我们还应有更进一步的作为。 如何更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是治本之策。一则,要从相关的节目方入手,对制播单位、赞助厂商、直播平台等进行严格约束,让他们的行为都能经得起法律的审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效应;二则,需要对相关“黑产链”进行严厉打击,让恶意炒作营销等行为无处遁形;三则,也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星观,避免未成年人成为相关方面精准收割的“韭菜”。只有多措并举,才算是建立起必要的长效机制,也只有利剑高悬,对相关行为的约束才是长期的、稳固的。 畸形的“饭圈”文化给社会带来非常不良的负面影响,必须通过“专项行动 长效机制”的方式对其进行整治。如此,才能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才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龙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