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77举报/反馈

  幼儿时期的绘画源于幼儿成长发育的机能,幼儿通过握笔圈画,获得“动作”和“痕迹”的刺激并产生的愉悦。“借形想象”是以相关、相似、相对想象为基础的系列创意想象美术教学。借形想象绘画的色彩、构图的选择余地更大,幼儿将这些元素自由加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情绪发展也是有利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第一篇】:幼儿美术教育中“借形想象”的探索与运用

  现在幼儿期的美术教育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规范性的,一种是实验性的。前者以最终效果为主,而后者则不仅看画的结果,还要看画的过程。正是因为它的实验性质,给予了教师们极大的自由,去大胆探索幼儿美术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幼儿绘画产生的原因。幼儿时期的绘画源于幼儿成长发育的机能,幼儿通过握笔圈画,获得“动作”和“痕迹”的刺激并产生的愉悦。这个时期幼儿的口语表达还不丰富,难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清楚,因此,就借助第二语言——绘画来释义,他们与原始社会的岩画或现代绘画一样,有“记事”,也有“言情”,正是一种艺术本能创作的体现。他们不拘泥于绘在纸上,有时墙面、地板会是成为任意涂抹、宣泄的画纸,这些画面有时大胆随意,有时细腻精致,经常使我们成人瞠目结舌。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应该向孩子学习美术”类似的话,可见幼儿绘画的魅力所在。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幼儿的涂抹只能算是幼稚的艺术,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因为他们这时的思维简单,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加之绘画技能幼稚粗糙,最重要成为艺术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以完成美术教育的四大价值——情感教育价值、技术教育价值、知识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怎样的美术教育既能完成教育价值,又可以保护幼儿的的第二语言的质朴性呢?

  我们尝试探索一种“借形想象”的美术教学。“借形想象”是以相关、相似、相对想象为基础的系列创意想象美术教学。借纯朴的一个图形、一块饼干、手中的搓弄着的泥巴、一片白云、地上的涂鸦等等,将创造想象融于一体,通过添画让孩子在绘画这个天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其根本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运用绘画工具的技能有多熟练或是画出的作品有多惊人,而是用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画卷。

  那么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借形想象”呢?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正是这一点决定“借形想象画”在使用工具、材料、技法等毫无要求,撕纸粘贴、压印、吹流、泼彩、油画棒、彩色水笔、水粉、水墨,纸版、沙画以及综合材料等等任何工具材料都可以实施。

  因此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开设“美工创意坊”,建立资源库,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老师、家长和幼儿将家中的“废品”纷纷放置于此,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黄河泥等,使幼儿取之方便;“涂鸦墙”,为幼儿提供宣泄的空间,幼儿在墙上大胆用线、用色,并通过观察,想象它们像什么;“图书角”可不能浪费,投放一些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尤其是现在盛行的“绘本”,绘本中的绘画作品给孩子提供一个站在大师肩膀上看世界的机会……

  二、借助不同的形式进行“借形想象”。

  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美的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促使幼儿形象思维活动,并引起幼儿的联想产生丰富的想象活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因素’”。

  一)借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进行“借形想象”。

  在小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猫”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物品形象穿插在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幼儿通过盘子、鸡蛋、面包、火腿等非常容易表现的物品图形组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猫。

  小老鼠发现了一只小蜡笔想要美餐顿,小蜡笔要求画一幅画:

  一个圆圆的盘子上(脑袋),放着两个鸡蛋(眼睛),一块蛋糕,(嘴巴),盘子旁边还有两个粽子(耳朵),一个大面包(身体),旁边还有一根火腿肠(尾巴),它的味道真正好,忽然听见一声喵,根根胡须往上翘(胡须),它呀,就是会捉老鼠的小花猫,吓得老鼠赶快逃。

  这种借形想象的方式,使三岁的幼儿克服画画的畏难情绪,非常快乐地表现出了小猫的形象,拓展了幼儿的语言思维,更加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二)借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进行“借形想象”。

  在幼儿加点时,引导幼儿对所吃的饼干、水果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把它的形状画下来,然后展开想象、联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倒过来再看看,看看它像什么?”这样幼儿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并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时再进行添画,等添画好想象中缺少的部分时,幼儿的作品已经千奇百态、各不相同了。

  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图形》中,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个图形(正方形、菱形、十字形、六边形……),请幼儿想象一下这个图形像什么?并在图形上进行想象添画成一个物品,最后还要把它添画在一个场景中。最后要求幼儿将画面用几句话表达出来。如:圆形——足球——守门员抱着一个足球——足球场上,两个足球队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比赛,一个队员接到传球,一脚踢向球门,守门员扑向足球,将足球紧紧抱在怀里。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幼儿的想象。幼儿从成功中增加了信心,提高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大班美术活动《撕纸粘贴画》,由于大班幼儿的想象力与合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借形想象发展为小组活动。如:同样给幼儿一张报纸,让他们随意撕,“我直着撕,拐弯撕,闭眼撕……”,把撕好的报纸粘在纸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想象,进行着色和添画,将自己的作品用几句话表达出来,小组成员将所有的画放在一起,创编到一个故事当中,最后用尝试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作品中,发现幼儿都添画有小鸟,就引导幼儿以小鸟为主线,创编故事《小鸟的一天》,将每个小组的不同场景创编到故事当中,由每组的一位幼儿将自己组的作品画面用几句话讲出来,最终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将画面放置于表演区,作为童话剧的一个剧本。在“借形想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及肢体表现能力,达到了一个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生活中的瞬间,进行情景转换,创编故事。

  例如:老师拿着话筒在唱歌,请幼儿进行想象,这个情景还让你想到了什么?像是一个人在吃棒棒糖,谁给他的棒棒糖?他吃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像是一个人在啃鸡腿,话筒也很像是一根鸡腿,鸡腿很香啊……

  教师出示一只手表,这只手表被一个巨人捡到了,请幼儿进行想象,巨人会把它变成什么呢?变成戒指戴在手指上。海盗船长捡到了,会把它变成什么呢?戴在头上,变成了独眼罩。它还像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哨子,请幼儿进行想象,它让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在球场上,一名踢足球的球员把鞋踢飞了,打到了裁判员的头上,裁判员吹哨子,把他罚下场了,其他球员和观众都不干了,乱极了,再吹哨也不管用了……

  幼儿们天马行空地任意想象,解放了幼儿内心固有的形的界限,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创新与想象。

  幼儿喜欢画画、手工,就如同喜欢游戏一般,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若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创设一种能激起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能力是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新《纲要》更强调幼儿主动的发展,关注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的培养。

  三、认识借形想象的意义。

  说到美术教育的四大价值——情感教育价值、技术教育价值、知识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我们一般都能做到前三点,但要做好创新教育却不容易,这与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这方面,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一节美术活动不出示范例,不做范画,鼓励幼儿自由涂鸦,从幼儿园时期延续到上学,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认为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但却忽视了他们注重的是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在艺术教育方面是有独到之处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突出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从幼儿作品可以看出幼儿用他们的表达水平、表达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他们更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幼儿美术教育在发展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探索过程中所要借鉴的。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悠久历史,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神与物质财富,使我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不可回避的是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却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的缘故。首先是科考制度的建立。科举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明清之后是八股文章,人们为了能步入仕途周而复始的学习这些文章,根本谈不上创新,而一些不屑于这些的文人、雅士,他们能抛却名利,有着创新的意识思想,却往往过着隐居的生活,不为人们了解与熟悉。其二就是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的完善。其中书法体系、国画体系以及京剧体系,传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这些都抑制了我们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讲,允许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上任意地添加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从创造力培养的角度看,幼儿毫无顾忌地大胆挥洒,更加有利于他们即兴的联想和创作,也在无形中养成敢于创新、勇于冲破思维定势的良好习惯。此外,借形想象绘画的色彩、构图的选择余地更大,幼儿将这些元素自由加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情绪发展也是有利的。通过借形想象绘画这一寓教于乐的形式,无疑会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领先一步。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第二篇】:“变变乐”

  "变变乐"是以想象为主的创意美术活动,该活动主要借助一张特别设计的可合拢、展开的折叠卡来进行。这张折叠卡通过四次对折,如同两扇小门,"门"上已画有简单图像(如小蛇),拉开"门"后里面为空白,"门"上的图案(如蛇头和蛇尾)也自然被截开,这样中间的空白处就给了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幼儿可以通过在空白处添画将其变为新的事物。在我园,这个活动已经有较成熟的方案,而我从研读活动方案到实施活动,经历了不断站在幼儿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研读这个活动方案时,我首先思考这个活动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集体教学。于是,我先进行了操作体验,发现让大班幼儿仅在个别化学习中借助原有图形进行想象,并用连接的方法表现新图像,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又向活动方案的提供者沈老师请教。沈老师和我分享了她自己探究的历程:之前她尝试过将操作材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区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多数幼儿难以完成,原因是幼儿没有掌握方法。看来,这一内容有必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幼儿打开思路在前期操作体验时,我认识到如果原形过于具象,就会阻碍幼儿的想象。那么如何启发幼儿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呢?我首先对原形作了调整,以简单图案为主,去掉细节部分,以帮助幼儿借形想象。同时,我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上述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策略,比如,教师可通过有效追问进行启发,或让幼儿互相启发,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启发幼儿思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有所领悟,活动中,当幼儿思路被局限时,我便通过有效追问或让幼儿互相学习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比如,我问幼儿:"没有身体的小蛇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沉默了片刻,说"像一条折断的蛇""像毛毛虫""像蚯蚓""像小芽芽"等,看来幼儿仍然脱不开小蛇的原形。于是,我首先肯定幼儿的想法,接着追问:"花园里有小芽芽,还有什么?"有幼儿马上说道:"还有乌龟!"幼儿的思路逐渐打开了。我及时鼓励他们:"接着想,还能变什么?"我还有意识地将折叠卡转个方向,如将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小蛇"转一转后变为垂直方向的"小蛇",以启发幼儿换个角度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幼儿尽情表达,大胆想象,理解"变"的方法。

  如何解决教师"教"的痕迹过重的问题在第一次组织活动时,我发现不少幼儿参与的兴致不高。教研组的教师与我一同分析原因,认为活动中教师"教"得过多,游戏规则、玩法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没有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研讨中,有的教师认为美术活动中不教是不可能的,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可能会限制幼儿想象的空间,剥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机会。我的体会是,美术活动中必然有需要教的内容,关键是怎么教。若教师急于向前进一步(急于教),幼儿可能就会往后退一步(不愿思考或懒得思考)。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应是一名"隐形"推动者的角色。

  比如,在原方案中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游戏规则:一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二要把"变"出来的东西画在折叠卡里面。对此我作了调整,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你们认为自己的宝贝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好,还是把宝贝变得独一无二的好?今天我们玩'变变乐'的游戏,你们觉得是把想变的东西画在折叠卡的外面让别人一眼就看到是什么好玩,还是画在里面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好玩?"尽管规则依旧是预设的,但我改变了表达方式,淡化了"教"的痕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幼儿内化了规则。又如,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会请同组幼儿说说想变什么,引导幼儿互相听取同伴的想法,从而将自己的宝贝"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怎样让分享交流更出彩美术活动中,分享交流环节也是"重头戏"。原方案中教师以集体呈现作品、逐个介绍为主,既花费时间又缺少趣味。因此,我提出了"怎样让美术活动的分享交流更出彩"的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们在教研活动时对分享交流的价值作了分析,即分享交流的目的是传递方法、梳理经验、延续兴趣。接着,我围绕这三点对分享交流环节作进一步完善。我通过"变身"游戏让幼儿互动起来。"一二三,变身!"请幼儿互相猜猜同伴变的是什么。幼儿在"变"和"猜"的游戏中感受创造、表达的乐趣,学习"变"的方法。幼儿无论猜对与否,过程都是"好玩"的。

  孩子在发展,我也在成长。我意识到: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规律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提高集体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第三篇】:借形想象——文字变变变

  课程介绍:

  最近我们开展的主题是《中国娃》,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宇宙飞船以及“聪明的中国人”“大中国”“兄弟姐妹是一家”等,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痕迹,近阶段进行了“有趣的汉字”活动,为二教时,第一教时主要让孩子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古代人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来的。萌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然后再写写自己喜欢的古代文字。第二教时就是今天的“文字变变变”主要是把第一教时写的文字进行借形想象,添画成画,从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借形想象——文字变变变

  目标:1.根据古代文字(甲骨文、金文)想象添画成画。

  2.大胆自信地想象创造。

  准备:1.幼儿已写好的文字。

  2.作画用笔:炭笔、粉笔、啫喱笔。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文字:这些字都是小朋友写的,告诉好朋友是什么字?

  2.先找到自己上次写好的字再用手中的笔施展你们的魔法吧!

  二、幼儿尝试借形想象

  1.幼儿找字,开始观察。

  2.教师巡回指导。

  a.启发幼儿可以拿着字上下左右从不同方向转着看,想象它像什么。

  b.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启发:从不同角度观察,像什么?可以在什么地方添画什么,也可以互相间轻声讨论。

  c.发现有创意的,画面安排合理,可以起到推广的作品及时表扬。

  d.提醒动作快的幼儿(先变好的)添画相应的背景。

  3.先完成的幼儿欣赏同伴作品,并相互介绍。

  三、展示欣赏

  1.请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重点评价想象丰富、构图合理、涂法新颖的作品。

  3.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字可以变出各种不同的画面,你们有没有兴趣以后再变呢?那我们再去找些文字吧。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第四篇】:借形想象

  活动目标:

  1.运用借形想象的方法将拓墨色块添画成小动物。

  2.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合理搭配色彩并进行大胆装饰。

  3.结合自己的作品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创意,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棉签、8K正方形纸、水粉颜料(相邻色或相对色)、PPT等。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拓墨借形想象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

  二、讲解示范——在互动中学习用借形想象的方法将拓墨色块添画成小动物。

  1.出示拓墨色块,观察它的形状。

  教师:小朋友,你发现这是什么动物?

  2.幼儿进行各种猜想。

  3.教师:想不出来没关系,我们换个角度,转个面来看一看,就会有新的发现。

  4.教师:老师也动脑筋想一个和小朋友不一样的。

  5.请一个幼儿上来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正确定位

  合理搭配色彩进行装饰

  大胆想象,添画情节

  6.全体幼儿创作。

  三、活动讲评。

  1.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2.欣赏讲评:请幼儿结合自己的作品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创意,在点评中指导孩子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合理搭配色彩并进行装饰,表扬有创意的作品,让孩子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美工区,继续用拓墨色块添画其他的动物。

  2.语言区:讲述添画后的故事。

  幼儿创意美术借形想象教育随笔【第五篇】:拖色借形想象

  活动目标:

  尝试将不规则的色块,想象成不同的动物。

  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彩色卡纸两人一张、抹布人手一块、棉签、各色颜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色块

  1.出示抹布、颜料

  ——小朋友们看看王老师这里有什么?

  ——今天我要和抹布颜料玩个游戏,你们想知道怎么玩吗?

  2.介绍玩法

  ——首先将颜料倒在纸上,然后拎着抹布的一个角,让抹布拖着颜料走一走。可以怎么拖呢?(来回拖、前后拖、转个圈圈拖)

  ——还可以拖到纸的外面去哦。想不想试试看呢,那等一会要戴上手套,用过的材料要放回筐子里哦!

  二、幼儿操作

  ——幼儿在拖色时,老师来回巡视指导,看看谁拖出了规则的图形,要及时引导他改变。

  三、添画动物眼睛

  1.勾画轮廓

  ——刚才小朋友们玩的都很开心,你们在玩的时候我就在看我的这个作品,唉这个地方有点像一个小动物啊,它想出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来我们用线条把它勾出来,看看它像什么动物。

  ——要用黑颜色来勾线,我在勾线的时候小朋友们就想一想像什么动物!

  ——沿着色块的边边来勾线。(小线条像火车一样每个小车厢都要连好哦!小火车可以开出去,还可以开进来。)

  ——想一想像什么动物呢?(它的鼻子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翅膀在哪里、头在哪里等等。)

  ——这张纸可以这样看,还可以怎么看啊(转一转)

  ——刚才小朋友想到了很多动物,有猛兽,有小鸟。根据色块和幼儿的想象来变动物,请幼儿上来添加眼睛。

  ——哇你可真棒啊,你画出了一个xx的眼睛,你是一个画画高手呢!

  2.作画要求

  ——请你用黑色颜色块的边边勾出轮廓线,看看像什么动物。

  ——如果看不出来怎么办呢!可以转一转纸的方向,还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小伙伴之间互相商量一下。

  ——记住哦,今天我们要变出不同形状的眼睛,还可以在它身上添加一些花纹,好吗?

  四、欣赏作品

  ——让幼儿将作品平铺在地上,幼儿共同欣赏。先让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喜欢那个作品。

  ——老师在点评,我喜欢这幅作品它的眼睛画得很不一样,有的小朋友画的动物的嘴巴很好看。

  反思:

  这节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尝试将不规则的色块,想象成不同的动物。同时让幼儿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两次活动下来我自己最大的感触是,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敢想、敢说、敢做,参与性极高。相反作为老师我会忽略细节,忽略幼儿的发现。像第一次活动时有小朋友说色块像一个螃蟹,我却让孩子将色块当成一个小兔子来添加眼睛。第二次孩子发现长颈鹿的眼睛是方形的,我立刻纠正其实它是细长的椭圆形。前者孩子的想象多么的与众不同,可是我却没能及时抓住这个点,让幼儿去添加去想象,作为老师我对米罗的精髓还是没能时刻记于心中,再是不敢放手让孩子创作。后者孩子的观察的细微,我怕孩子脱离我的目标,及时的“纠正”了孩子,而忽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就是一个方形的眼睛。

  总结这两次的活动就像王园长说的那样我心里对活动的目的性太强了,总是很“适时”的打断孩子想说的,总想让孩子往我设定的目标去想去做。其实我们组织活动的本身就该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人,就像纲要中说的老师应该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而我往往是让孩子来走我设定“成人路线”。通过这两次的活动我也发现,脱离我的想要的,孩子发现的是更细微,更具创意的,展现的作品也是很震撼的!

  经历这次的磨课我对米罗教材的精髓又加深理解,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提醒其他老师在组织类似活动时一定要多给孩子机会,因为孩子们的创意比起成人是有无限潜力的。各位老师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会吸收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注意。慢慢磨练自己,真正的做到不论什么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