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过度包装真正“瘦瘦身”
最近,记者调查发现,过度包装现象明显回潮,有的礼盒如“套娃”,里三层外三层,拆好久才看到“本尊”;有的“反客为主”,又是蓝牙音箱又是红酒茶叶,没有标识都不知卖的是月饼;还有的玩起了“高仿”,傍高端奢侈品大牌售卖“三无”月饼。(据近日《中国青年报》) 针对此现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要求,修改了包装空隙率限量要求及计算方法,增加了外包装体积检测、判定规则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间系数。为防止过度包装而进行“瘦瘦身”,有利于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最近几年,随着环保政策持续发力,勤俭节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简易包装成为一些商品的清新之风。但是,依然有我行我素的企业,生产“虚胖”产品。一公斤重的商品有五公斤的包装,碗口大的商品包出了水桶粗的体积等现象屡屡出现。比如,“里三层外三层”,大盒子套着小盒子,小盒子套着更小的盒子,铁盒里面是塑料盒,塑料盒里面是泡沫盒,泡沫盒里面是塑料袋,塑料袋里面是小包装的月饼。包装的重量甚至超过了月饼的重量,弄得像“买盒子送月饼”。“到底是‘吃月饼’还是?‘吃包装’?”每年中秋,很多网友面对豪华包装的月饼,总会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包装本来起着包裹、装饰的作用,在保护商品、避免损耗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但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背后则是商家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商家来说,“颜值”意味着价格,并且包得越多越好看,卖相就越好,性价比就越高。像200元一斤的散装茶叶,经过包装营销,售价可达上千元每斤,价格翻了5倍。过度且精心的包装,可让商品增值数倍,这才让一些商家在包装上煞费苦心。 过度包装已经远远超出包装本身的基本功能,不仅增加了顾客购买的成本,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而此类垃圾难处理、难降解,很可能对水、土壤、空气造成长期污染。此外,一些劣质包装含有的增塑剂、超标的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等,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过度包装还容易助长消费的奢靡之风。体积大、包装精美、“内容”丰富的商品,看起来既“体面”又高档,常常会成为送礼的首选,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淡化了“送”的情意,增加了“礼”的分量,显得“倍有面子”。如果任由过度包装横行,片面追求奢华包装的附加值,就会使得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形成推崇外表、忽视品质的消费心理,反过来又助推商家提供更多华而不实的商品,形成恶性循环,催生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也违背了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 食品是用来吃的,商品是用来用的。一个产品能不能被市场所喜欢,不在于“多好看”,而在于“多实用”。就拿月饼来说,质量、口味才是王道。比如最近,某地的月饼就是因其价格便宜实惠而火出圈,广式豆沙4元一个,鲜肉月饼3.5元一个,相比较于其他传统老字号动辄数百元一盒的月饼,这个定价堪称“良心价”。该月饼虽然不外卖,却被网友捧上热搜,给所有月饼生产厂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启示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其耗时费力地对产品进行“精心包装”,不如在提升产品质量上用心思、下功夫、求突破。须知,任何时候,产品质量都是市场畅销不衰的“宠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过度包装也许能取宠一时,靠卖“皮”赚钱,早晚会被市场抛弃。 遏制过度包装,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还需携手努力,依照此次出台的“强制标准”,商家主动作为,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尽早达标,不搞过度包装;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监管部门依法严打,推动新标准的落地实施,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四风”,扭住不放,不给“四风”回潮反弹之机。多管齐下,让“喧宾夺主”的过度包装在消费市场成为“过街老鼠”,轻包装、简包装、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就会成为新风尚。(乐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