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做大人的,能不能去放过孩子?
文/廖玮雯 我时常会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论述自己当前的迷茫与困惑,归其根源,被问得最多的,便是“我是谁?”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里极少讨论这个问题,即使这个问题对青年人的成长而言,是如此的重要。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个体在群体中被淹没了,三好学生,少先队员,排名表,重点班,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我们过分关注人的成绩,所有一切都围着成绩转。我们只考虑孩子能否在学习成绩上超过别人,能否考取更有名的大学,能否选修更热门的专业,能否进入更出名,更赚钱的行业,能否选择更稳定,更安逸的职务…… 对于一个职业,我们通常的评价是:不错,这很稳定,不错,这很赚钱…… 至于孩子是否施展他的天赋,发挥他的潜力,最终觅得人生意义,我们并不足够关心。 我们只关心他在世俗的眼里,是否“优秀”,是否“成功”,这个标准甚至可以简单到他每个月可以赚到多少钱。 于是,一个看似“成功”的人,当他回首过往,常常感到无比困惑:这些是我想要的么?当然,他同样无法去回答:我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陷入困惑之后,他会变得混乱,纵欲,**,犯罪,自杀……,变得愈发冷漠,困惑。 所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选择越来越多元,反而出现了大量的“无聊神经症”患者,他们失去了自己在世上的坐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虚无,孤独,百无聊赖,生无可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论述这一切的时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事实上,这个概念如何定义至今仍有争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证明身份。也就是说,个体尝试着把自己有关的各方面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我”,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己”。 最终得以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积极的,创造的投入到生活中,这样一来,无意义感所带来的困惑就会烟消云散。 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出生在隔离区,父母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小商人,当时,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学医,去摆脱宿命的生活,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在世上的位置,直到实习结束,在一次面对众多的心理分析大师的案例汇报中,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独特的,真诚的,讲述了他如何与来访者去建立真实、坦诚、无私、亲密的咨访关系,他的方法打动人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 亚隆回忆:就在那个时刻,那种情景之中,我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在确定位置前,亚隆一直在积极地探索着,追寻着,他会发现,他所有的追寻,在那一刻,令他的整条人生的道路都明晰了起来,他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地前行,直至成为一位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同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也谈到自己在探索道路中,忽然明白了自己是谁的那刻,发现自己可以去把自己所有的经历,过往的片段全部串连起来,于是,散乱的人生片段变成了华美的“珍珠”。 然而,我们的孩子在被安排的生活之中,太容易去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缺乏去探索的精神,少有独立去做选择、下决定的训练,自我同一性很难真正地建立起来,所以,很难去抵达确定自己人生的位置的节点。 然而,对于教育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勇敢地放开手,真正地爱孩子,而不是去控制,去管教,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让他们变成了“冷漠的机器”、“无情的傀儡”呢?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陪伴者,让他们独立地去探索,去选择,从而,克服各种阻碍,穿越人生迷雾,最终,得以成为他们自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