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燕台石||漫话烟台与燕台(5)燕台石抒发爱国情怀

随笔美文2021-01-26134举报/反馈

  燕台石不仅是燕子的栖息地,也成了人们寄托爱国情怀的信物和镇山之宝。1896年(清光绪22年)春夏之际,栖霞人崔汉东陪同外地学者林丙修一行登临烟台山观海赏景时,所见山头遍布洋房、山下尽是外国兵舰客船、大好河山饱受摧残,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题诗一首,后在重修忠烈祠时刻于燕台石的侧翼。《燕台》诗云:“崆峒踞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齐接燕。吁嗟群夷,蚕而食之,唯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燕台石刻诗由此成为烟台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丙修(1849~1922)何许人也?其原名文蔚,字南樵,号蔚生,启人之父,邑砚池人。光绪二十年进士,历华亭、吴县知县,累升候补道。著有《易琐言》《易学余闻》等。其子林迪(1882~1940),字启人。历任福建南安县知事,芦溪县佐,浙闽军司令部秘书。晚年任县救济院副院长、院长,兴办育婴堂、荒年施粥、造桥铺路、设置茶亭、收葬遗尸等社会慈善事业,广做善事。浙江省主席黄绍竑赠匾“乐善好施”。从不多见的文字记述中,我们不难了解林丙修父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1896年,即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年。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签定《马关条约》告终,《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生效,中国深陷半殖民地的深渊,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进一步高涨起来。特别是觉醒的爱国知识分子,发动了“变法救亡”的“公车上书”。想必林丙修登山触景生情,对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忧心重重,在列强领事馆遍布的烟台山直抒胸臆:“谁守此者,保有万年”。林丙修的题诗镌刻在燕台石上,不仅彰显出强烈而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在燕台石西北数十米处,又矗立起一幢抗日烈士纪念碑,上镌1945年8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