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谈琦君

散文随笔2021-09-29158举报/反馈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琦君,毫无疑问。

夜下每每看琦君的文章,总是轻易进去到琦君那个充满爱与美好的世界里。琦君爱写回忆,爱写小时候的事情。我们这些读者,每每看到她写下这些岁月的痕迹时,也宛若呆在琦君的身边,看着她温和的笑面,听她讲一段久远的故事。

还记许八年级上册时, 语文课本里那篇琦君的散文《下雨天,真好》。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深深沉醉于雨的记忆中。直至回过神来,仍然沉思中文章细腻的感情中,久久不能平静。那学期毕业后,就保留着那本教科书,可惜后来课本被借出,就再无归还。我念及那篇使我触动的散文,就自己打印一份装在书包里,没些日子看一看,特别是在下雨天里,如同看一部深远的电影,镜头不断变化,从小时候到上学,从上学到大学,从大学到抗战,从抗战到现在。一个个变换的镜头,始终不觉得厌烦。我一直百思不解:为什么我会这么沉迷于这篇文章呢?后来我才找到答案:因为千千万万个文字里是一份份细腻的感情啊。

八年级读完《下雨天,真好》后,就开始搜集一些关于她的文章。一看到作家简介,才发现《桂花雨》这篇小学课文也是她写的,还记得那册课本的封面,就是一个马尾辫的粉衣小女孩和一位母亲在摇桂花树的姿态,十分有趣。上网找来重新阅读,更感那阵阵桂花雨里的乡愁与怀念。后来又买了她的散文集,《烟愁》、《散文》等作品来读。最为深刻得是《烟愁》里的《毛衣》和《琴心》里的《圣诞夜》。《毛衣》里母女两人做毛衣和分别时的细节,着实令人潸然泪下。《圣诞夜》则是展现了大韦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我的好几篇文章内都有涉及过琦君女士,常常是从她的文章中受之启发,并记之于心。月学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写作的技巧。但很可惜的是,琦君很大的一部分作品仅限于散文,他自己也曾遗憾,平生没有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

前些日子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被里面的小英子的世界所治愈。上网查过之后才发现她和琦君是老朋友,也不由得开心。两位我很喜欢的作家,一次又一次的陪伴着我,于夜下中少了份寂寞,多了份温暖。

如今还在一遍又一遍的读着琦君的故事,有时也会写一些文章来写自己的故事,梦想的未来有机会可以去温州的琦君纪念馆寻访一下,看看琦君小时候生活的江南水乡。

琦君的老师夏承焘是一代词学大师,在之江大学四年受其无数启发,琦君后来写过很多文章来纪念夏老师。从一篇篇千万无语的文章中追忆当年和禅诗一起学习国学的往事、又或者是于西子湖畔和堤上漫行……这一份份忘却不掉的往事,令人魂牵梦萦。

在琦君的笔下,我看到了亲情,友情,人世间一切情感的美好,那是她和母亲父亲一起从小到大的故事,那是她和夏老师一起学习的生活,那是她和沉樱姊等好友兮兮相惜的友谊。《母亲的金手表》《母亲的菩提树》《髻》《泪珠与珍珠》《父亲》《桂花雨》《一回相见一回老》《一生一代一双人》等等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对亲人师友的无限思念。可偌大得潘宅,由母亲、父亲、哥哥、弟弟、阿荣伯伯……最后只剩下她自己了。像杨绛先生一样,那些美好的年华,怎么不令她无限追忆呢?
(www.taiks.com)

在她的笔下,她穿梭时光,再次回到潘宅、回到之江大学、回到那些难忘的日子里,看着亲人、老师、朋友热泪盈眶。而回眸归来,曲终人散,昔日的美好已经散却、童年再也回不去,再也不会有摇桂花的时光、再也没有潘宅了。

写罢至此,也不禁为琦君而伤怀了,这位我最喜欢的作家,今日已不见于人世,留下的,就只有那些岁月的文章。

一遍又一遍讲着童年的回忆,一遍又一遍讲着自己忘却不掉的故事。

杜陆见 初稿:2021年2月20日,2021年7月2日修正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