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游石门飞水岩瀑布

随笔美文2021-01-26166举报/反馈

  石门飞水岩瀑布是故乡湖南桃江县松木塘镇石门村一条山溪水,流经一处二十多米高的断壁形成的水流。因着顶端有一方突兀的岩石,水流经岩石表面滚落峭壁,真真地飞流直下,然后硬生生地砸落底端的水潭和潭边大石,溅起漫天的水珠和水雾。于是这地方就被称作飞水岩了。

  少年时期,我常在此经过,偶尔也下潭中去玩玩水、冲个凉,只是觉得凉爽和好玩。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和壮观。因此,这次回老家休养,听说这里已旅游开发,甚至成了县域内旅游热点去处,N多同学、战友、亲戚要带我去游览,我都婉言谢绝了。我想啊,无非是增加了个旅游步道,而样貌、特征还不是与原来一样。

  今天驾不住表哥一番盛情,被他硬拽上车,就奔飞水岩进发了。

  一路上,我确实即有一种故地重游的忐忑和欣喜,又有一些乐见旧貌变新颜的期待和兴奋。

  应该说飞水岩一直是养在深闺的,这个深闺就是石门村,俗称“石门冲”,一般“冲”是称比较闭塞的村子或至少三面被高山围住的地方。所谓“冲里面”就是形容比较封闭、古朴、幽静的去处,石门冲就是这样一个古老质朴而幽深静谧的村子。

  其实,石门冲在我印象中,一直让我敬畏,让我一走近就有一种森严,陡生凛然之气的地方是石门坎;而在我记忆里,最诱人、最让我一直回味家乡味道的是一年四季满山的野果飘香。

  石门坎就在石门冲的村口。村口其实就是一道山峦的豁口,沿山峦的腰脊绵延着一道高高的石墙。石墙绝非石头垒的,而是浑然天成。无论远近看去都俨然一垛天然的石壁城墙。石墙在豁口处乍然裂开,象斧劈刀削一般,特别让人惊为鬼斧神工的是:居然形成的是一个半月型门洞。门洞上方门楣似的横石墙两侧相距约四、五米,顶部还生长着树,树枝极力向对面延伸,似乎要握手,又似乎难舍难分。门洞下方是一条河流经过,但奇特的是门洞下方的河床是一方宽而平的大石,与门洞两侧石壁相连,仿佛这门洞就是在石墙上掏出的一个大石洞。大石平躺在河床上,与门洞里面的河床同高,而与门洞外面的河床有几十公分到一米多的不等的高差,如同一道门槛,也许这就是这一地方被称为石门坎的缘由。门槛下方也就是石门坎外的河床十分宽阔,河水也在此一分为二,中间是一个鹅卵石的沙洲,很平很宽,卵石五颜六色,很漂亮。沿石墙山体的河要宽些,水流也急些;沙洲外侧的河则小许多,平时也就是涓涓细流。沿这条小河岸边有一条小路是通向门洞内的唯一通道。过了门洞,就只见重峦叠翠,山涧幽深,溪水潺潺,和零零星星散落在山峦中若隐若现的民居。中学时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一直认为靖节先生实际游到的就是故乡的石门冲。

  说到石门冲的野果,总能让我口舌生津。三月泡、糖蜜子、糖吉安、毛栗子、野板栗、野梨子、野弥猴桃,举不胜举。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属野梨和弥猴桃。

  石门冲的野梨,树又大又高,很张扬、很傲娇,或悠然地鹤立在山林中,或静静地生长在地头屋边;挂果也多,果期也长,好像从夏季登场,直到冬季才卸幕。各时各节、各式各样,要么一两种,要么三四种,口味不同、果型各异,有的皮厚带涩、有的皮薄清甜,有的水汪汪、有的脆酸酸。只要你进冲进山,总能让你吃个肚圆口香,还能满载而归。年少时的我特喜欢邀几个小伙伴进山捡野梨,因为这是难得的既能大快朵颐,又放肆撒野的机会。加上石门冲的村民(严格意义上讲应叫山民)十分淳朴热情,见我们小孩经过,一般会喊进家里喝茶吃梨,有时还告诉我们那儿的梨不能摘,沟太深或树太高;那棵树的梨好吃不好吃,甚至看天色晚了,会到自家树上摘一筐梨装满我们的书包,让我们早点下山回家。

  石门冲的野弥猴桃则隐匿和羞涩得多,通常它们就隐藏在树丛中或山坡上的乱石岗里,每一蔸都枝繁叶茂、滕缦缠绕,每一蔸都散布很宽、铺天盖地,每一蔸都硕果累累、尤如串珠。不过大人们常常告诫我们:它是“发物”,因而我们一般不多摘,也不多吃。

  许是公路全程硬化和扯直了,仅十几分钟,我还沉浸在回忆中,车已行至石门村外,也就是如今的景区外。放眼望去,远处巍峨的石墙依然逦旖婉延,但森严肃穆的石门已半遮半掩在一群农家别墅后。这些别墅就建在河床的沙洲上,原来小河边的小路也变成了村村通水泥小公路。别墅与小路间用几条下沉弧线式的水泥路相接,而原来的河就被这几道弧线拦腰切割成了几段。别墅里都办起了宾馆酒店和农家乐,有地道的擂茶、土鸡、土猪和山野蔬菜,一派热闹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我还是有些感叹:我的石门我的坎,已不见了原有的古朴、静谧和庄严。

  可能因为非节假日,人不多,表哥跟景区的值班守卫招呼了一声,我们就直接开车进了景区。过了石门坎,虽不是阡陌交通,却也很有田园气息。路上是稻田,有的育了秧苗,翠绿绿的;有的种有红薯,碧绿一片。路下是河流,河水清澈,一会静如处子,波平如镜;一会跳畅欢歌,奔涌而去。当然路边也比原来多了一些房子和临时棚店,都是经营农家乐或擂茶店的。虽然看起来有种违和感,却又十分方便和舒服了游客。
(m.Taiks.com)

  不到十分钟,表哥停车了,说是到了景点了。这与我的记忆有点出入:我记得过了石门坎,沿河边走一段是要经过一个河叉的,右边从山峦中下来的山溪要大些,溪边有条路通往当时的大队部和石门小学,石门村当时叫石门大队的人基本住在这边群山中。左边从山峦中下来的山溪要小些,溪边也有条路,却是准备进入深山老林的茅草路。飞水岩就在这条路上,而且是要爬过相当长一段阴沉沉的山路才能看到的。表哥说:“没错啊,车已替你爬了一半山路,另一半就得靠你的双腿和体力了。”

  下了车,一股清新的水气和山野的凉风扑面而来,有些清浅的水草香味,又似乎夹杂一缕淡淡的枯叶焦香味儿,令人有一种别样的心旷神怡。叮叮咚咚的溪水声从路下传来,将我急于亲水的心撩拨得无法按捺。我几乎一溜小跑奔到了小路尽头的水潭边,先掬一捧水洗一把脸,再撩一些水拍打双臂,溪水的清冽、甘甜,顿时让我神清气爽;而那些落在手臂上的水珠,慢慢浸润毛孔,让我似乎感受到丝丝仙气自毛孔渗入血管,慢慢地发散全身,令我通体舒泰。表哥说,你没看到路边摆着一溜儿大花盆,都是景区从深山里掏来的映山红,每一珠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龄了。但现在花期已过,因此我也就忽略了。

  与小路相接的是一串石级阶梯,弯弯曲曲,逆溪而上。这就是另一半山路吧。我们沿石级而行,空气越化清新,树林越化茂密,溪水也更加奔腾跳跃。约模走过五十多级石阶,溪上筑了一个小水坝,坝的中央留着一米来宽的缺口,架着石板桥。桥下水流湍急,翻滚而下,形成一个三米来高的瀑布,当然这可不是飞水岩瀑布。石级往上的路就完完全全是茅草路了,这就是过去进山道路,可以到达飞水岩顶上。走过桥就踏上了由钢管和胶木板架起的现代化旅游步道。步道旁修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但我还是喜欢坐在石板桥上,把脚伸进桥下的溪水中,去感受那种清凉从脚底直达头顶的惬意。这时更奇妙的是你会听到一种旋律,不像交响乐庞大,也不像轻音乐温婉,但只要一会儿就能带你进入一种宁静和冥想的化境。这种旋律应是由上下游溪中高低错落的大小瀑布水流声发出的音符自然合成的。再抬头看溪水上游,鳞次栉比的瀑布溅起的白色浪花,一朵朵沿山势往上垒,仿佛间你会觉得恰似一条银龙欲飞欲升。这个凉亭也许就是为了让游客听涛观龙的吧,但亭子还没有冠名,许多游客也就没来得及感受这一妙处,要么匆匆而过,要么只是歇歇脚。现实生活中,我们何曾不是如此行色匆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我们真该停一停脚步,等等我们自己的灵魂。

  从旅游步道开始,山势越来越陡,步道也在溪上左右穿梭,溪中怪石嶙峋,水潭各异,潭水几乎呈现了所有绿色种类。当爬过一段坡度约六七十度的步道,登上一段弧形长廊,空气中就明显带有细碎的水珠,耳旁也会传来沙沙的落水声和一种漂缈的汪汪的回音。当行走至弧湾的顶点,极目望去,你会看到一幅精美的丝绢画:先是一颗高大的枫树映入眼帘,枫树下是一座悬空的仿古凉亭,透过凉亭的飞檐和塔尖,在万绿丛中一块如白色丝绢的水幕当空而挂。这水幕就是飞水岩瀑布了。

  爬上凉亭,你才真正看到瀑布的壮美。瀑布在离凉亭约五十来米处,瀑布上端宽约十多米,往下是慢慢变宽的峭壁,在左侧一米开外至中心处有一方大石,足有四五米宽,突出峭壁,即成悬崖。峭壁顶上的溪水自峭壁倾泄而下,若水量大,水就会自悬崖上飞身喷涌,形成气势恢弘的瀑布。可能现在不是丰水期,山上的溪水不太多,水流只在峭壁左侧一米的缺口处形成一线较大的瀑布,右侧则散布着涓涓细流,当然这些细流也足以形成一个五六米宽如雨幕似的温柔瀑布。真正飞水的岩石就突兀地矗立中间,似冷眼旁观,又似乎是两边瀑布的裁判。瀑布底下,左侧大瀑布是硬生生地砸在一块斜卧的石块上,石块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包的一面,石块与削壁成“V”字型,“V”型的底部沟漕应该是被水淘铣出来的。从远处听到的沙沙声就是这里的瀑布撞击石块发出的,它不同于其它瀑布总是发出如洪钟大铝的声响,原因恐怕也就在于它不是落在水潭里。右侧的水幕瀑布则是一点点从峭壁上翻滚而下的,底部也有一道沟槽,但与之对应的是块长长的龟背石,像一头潜在水中的水牛露出的脊背,更像一条黑海参爬在那里觅食。从这块龟背石以外,原来是有一个深潭的,潭水碧绿碧绿,深不见底。但现在不见了,应该是景区为游客安全考虑,开发时填平了,变成了一块碎石坪。跌落的瀑布水从沟槽流出,野性与勇猛被沟槽降伏,在坪上悠然地流淌,不喧哗、不湍急,漫不经心。此时正有两三伙游客,在坪里淌水,或站上龟背石摆造型,也有姑娘小伙钻到水幕下尖叫和狂舞。

  我们也从凉亭边的小路来到了碎石坪上,不过表哥总担心我太激动、累着,跟我寸步不离,也不让我去到瀑布底下,还劝我赶紧到观瀑台去,边休息边看瀑布全貌。确实,登上凉亭右侧上方的观瀑台,展现在眼前的瀑布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所有细节和变化,尽收眼底,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仔细看,瀑布顶端的飞水岩并非特立独行的一方大石,它原本是与峭壁一体的石壁,我猜想只不过它的下方因为两侧的水流漫过来,长年累月被淘铣空了,使它突兀出来,显得像一樽溪水的起跳台。透过这樽跳台看远方,只能看到一线天,两侧是青绿色的山峦,是那种玻璃绿和冰种绿,仿佛有磁性一般,看久了会令人痴迷。我赶紧回神细看瀑布,发现瀑布是分三层的,最外层是飞舞的细碎水珠,看似一层水雾;中间是倾泄而下的水流,如银河落地;里层是沿石壁拥挤翻滚的浪花,如卷帘散开。表哥说瀑布上面现在已筑了一道水坝,可以人工调节瀑布水量,我顿时又生感叹:人类实在伟大,总能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改变自然,既能裁剪出格式化的美丽,也能缝补上累赘的丑陋。

  来看瀑布的游客陆陆续续的多起来了,无一不惊呼飞水岩的壮美和神奇,我也保持着那种兴奋和欣喜,并滋生着一种骄傲和留恋。这里是我的故乡,我期待着这里的政府和人民能有一个全面、长远和发展的开发战略规划,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一叶障目,让每一个游客,特别是身在外地的游子,每次归来看到的是一个越来越生态的、野性的、完美的、系统的景区。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