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蜀锦一样绚烂经典读后感有感
《像蜀锦一样绚烂》是一本由朱小平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蜀锦一样绚烂》读后感(一):【像蜀锦一样绚烂】-朱小平 刚看到书的封面和名字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蜀锦的艺术类书籍吧”,完全忽略了封面上左侧“历史,还可以这样看的”的字样,以至于开始阅读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欸,怎么就开始讲清朝北洋水师了呢?”。带着这样的疑惑,继续往下,啊,原来是‘披着羊皮的狼’啊。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历史小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挑战,但有着阅读强迫症的我不得不耐着性子逐字逐句地数着页数继续看。读到一半,突然非常想把它分享给我的父亲,因为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应该会非常喜欢。父亲的最爱是伟人,其次是历史,奈何最近他正与我的母亲正在家乡与朋友们开怀畅饮,开着专属于他们的party,所以只好等他们回来后再将这本书分享给他了,还真是有点儿不得劲儿呢。 除了我朝水师以外,作者更是畅谈了苏东坡和鲁迅,其跨度之大真是让我措手不及,上一秒还在船上看炮火,下一秒就到了苏东坡的身旁看着他舞文弄墨。不得不说,这位朱先生还真是随性的不得了啊。这本书花费了我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读完,着实是不太好消化。如果说流潋紫的书让我想配花茶,那么这本则是一杯浓浓的红茶,杯子上必须还有着岁月的茶垢,时不时嘬一口,吧唧一下嘴巴琢磨琢磨。 但这书有一处让我非常有共鸣,就是某一章结尾处的”像蜀锦一样灿烂“,像极了读书时的我强行点题的样子,语文老师看了都要深深叹一口气。 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爱国,敬重每一位为国家付出生命的人,虽说言语之间总免不了带着个人主观色彩,但我想,如果他生活在那个时代,必然也会活得肆意,活的光明磊落,走在前线的人群里必然有他的身影。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杂记随笔,结合历史写下自己的感想,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敢想敢写,同时又会从时事中结合过往,加以对比,重新思考。 诚实地说,这本书实在不符合我的胃口,但我尊重每一位笔者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或许这也是阅读的意义吧,从书中去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他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再对比自己所知道的,从而加以完善或者剔除。想我所想,爱我所爱,希望每一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不要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期待父亲对于这本”蜀锦“的读后感。 《像蜀锦一样绚烂》读后感(二):秋天的盲盒——像蜀锦一样绚烂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盲盒”,就是那种只看了一个书名,但是没有看具体的介绍就抱回家的的书。拿到手后异常的惊喜,书的阅读体量并不大,阅读难度也不高,但内容之丰富,写作之深刻,题材之广泛,都大大的超出了预期,加之最近很喜欢读文辞优美的散文,一个慵懒的周末下午捧着这本书。窝在沙发上看的特别满足。 这本书的本质是——短篇历史随笔集,尽管从名字上来看《像蜀锦一样绚烂》,很像是介绍蜀锦这个非物质文明的科普类书籍,拿到书后智能感慨自己果然还是见识太年轻见识浅薄了,如果放在古代,这本书的作者朱小平大概是惊才绝艳的的太史令或者翰林院院士,当然放在现在,他这一身的才华依然叫绝。作者极其擅长讲故事,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寥寥数笔就从让人设立住,简单刻画就让人物思想性格从单一变成了丰富完整。他对人物的品评也是极有个性的,在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中读者能够发现他作为严肃学者的冷峻。作者的视野极为开阔,他笔下有将军,有诗僧,有名宦,有皇帝,有文士,有才子,有画家,他想要展示的是一幅社会历史的全景图。因为是随笔,所以他的文字可以任情所之,可以汪洋恣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格,即史笔的严谨和学术的严肃性。 作者在写这些人之前是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然后才提笔给这些人写非规整小传,而且是散文的形式,就会杂糅进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行文间旁征博引,内容也是谈古论今,再搭配上作者个性化解读——所幸作者属于博览群书,见解深刻之人,闲来翻一翻,看先生嬉笑怒骂,边点评边阅读,就跟平时刷B站视频能看到战友们疯狂吐槽的弹幕一样,不失为一种乐趣,虽然那段历史我们不曾参与,但作为21世纪的鲜活,我们可以用今天美好的生活告诉他们不负前行,感恩过往。我想有一段话非常能代表作者写这类小传的情怀和态度:读史书包括野史,古今前贤的节义,风骨,襟抱,见识,情怀,才气,文采,也每令人仰慕钦敬,当然也有叹息,回肠,鄙夷,惋惜。。。。。那一个个逝去的人物,一颦一笑,音容行止,如在目前。怀着这样的心情记录下这些应该在历史关键时刻绚烂过的人物和描摹住他们的精彩时刻,也是在后人读物里留下一点点自己存在的影子,亦算是留下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贤们的态度和心声。 《像蜀锦一样绚烂》读后感(三):第一次读朱小平的历史散文集,才知道史书也要正史野史都多读 身在四川,对于蜀锦自然是不陌生的,所以当我看到有一本新书名字叫《像蜀锦一样绚烂》时,连介绍都没看就直接下单了,我以为是一本介绍蜀锦的书,想着可以了解一下咱大四川的民间精华。 蜀锦 谁知道收到书翻看后,才知道闹了个大乌龙——“像蜀锦一样绚烂”这句话是威海卫炮台之战时穿着红色军服,仅只有两三百人的袖珍海军陆战队从刘公岛出发,乘汽艇、舢板,劈波斩浪向炮台迂回前进中,以自己仅有的毛瑟枪和左轮手枪对上全副武装的日本舰队,明知寡不敌众必死的前提下,中国军人在日本舰队面前展示了中国人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时日本方面的描述:“使人感慨的是,有的中国兵知道不能幸免而自杀死去……登陆水兵几乎无一人逃脱。海岸上积尸累累,不可胜数。有的敌兵在海中遭到狙击,二十间平方的海水完全变成了红色,像蜀锦一样绚烂”…… 《像蜀锦一样绚烂》封面 作者朱小平在这篇《像蜀锦一样绚烂》的历史散文中写到:““像蜀锦一样绚烂”的海水早已消逝,毛瑟枪的硝烟早已流散,这些询过的陆战队员的名字至今也无人记得……” 第一次拜读朱小平的作品,才知道一位优秀的作家背后是要有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本《像蜀锦一样绚烂》是朱先生日常的历史散文随笔,信手拈来的不仅仅有正史中各方的考据,还有野史中颇为可信的点,朱先生的笔下人物形象,在寥寥数笔中从平面变成了立体,思想性格也极其奇妙的从单一文字变成了丰富完整真实的一个活人。 朱小平,北京市政协十二届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燕京感旧录》《京城百艺》《无双毕竟是家山》《多少楼台烟雨中》《燕台旧墨》《听雨楼随笔》《文化名人大写意》,长篇纪实《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反思录》《军统内幕》《从军统到保密局》;人物传记《张大千》、《蒋氏家族全传》、《鬼才范曾》、《我所知道的顾城》;文史随笔集《历史脸谱一一晚清民国风云人物》、《清朝,被遗忘的那些事》;及《朱小平诗词集》等近30部。 目录 《像蜀锦一样绚烂》全书共四辑,从明清衰落的历史史实到古代文人墨客和史书野史上的奇闻异事,历史名人的旧居、清末明初诸多历史文人故交的关系等等都有涉猎。 内页 朱先生对人物的点评极有个性,比如他讲清流张佩纶感叹至今没有人去为张佩纶全面公允的立传,高阳的历史小说倒是写得很生动,可是他却觉得有点漫画化了:“当年马江战败,闽人传闻,闽籍京官推波助澜,是不可当信史的。左宗棠奉谕查马江之战向朝廷的报告,应该是比较公允的”。 内页 他讲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战败,既从高级将领丁汝昌的不作为开讲,也从后勤供给劣质煤导致军舰动力不足分析,还细致的剖析到实心弹这一致命根源! 内页 两军交战,一方是武器精良后勤补给充分的日本,一方是处处被克扣,被掣肘的北洋水师,那些战死的勇士们原本是不用战死的,清末中日海战中国军方败给的是自己国家腐朽的封建王朝下的累赘——贪污腐败成为习常,李鸿章在两国谈判时居然还收俄方的贿赂,真的让人痛心疾首!而李鸿章政治上的死对头翁同龢则对李鸿章所控制的北洋水师经费上进行克扣和控制…… 内页 李先生的视野之开阔,他的笔下有将军,有诗僧,有名宦,有皇帝,有文士,有才子,有画家,在《像蜀锦一样绚烂》中,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带着史笔的严谨和学术的严肃性的社会历史的全景图。 佩服! 《像蜀锦一样绚烂》读后感(四):品古今人物,观历史百态。不一样的风景,却是像蜀锦一样绚烂多彩! 朱小平,中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出版有散文随笔集,长篇纪实,人物传记,文史随笔集及诗词集等近30余部,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士研究型作家,文字立意高,见解独特,语言叙述别具一格。他的散文随笔集《像蜀锦一样绚烂》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 这本书共分四辑,分别是明清衰落历史史实或事件及缠论;古代文人墨客及史书野说的奇闻轶事;历史名人旧居遗址及背后的风云变幻;清末民初历史文化名人故交关系及其阐说。这本书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囊括了王朝危机、事件疑云、文学艺术、名人故交等多个方面,作者选取独特的历史要件和王朝兴衰浮沉和民间的真假故事展开讨论和分析,文笔思路活泼有趣,赋予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新的生命力,犹如一幅幅生龙活虎的历史兴盛和个人沉浮相交织的漫漫长卷。这本书让人感觉历史不再遥远枯燥,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和历史名人趣闻宛如就发生在昨天,更为难得是它撕下历史华丽虚伪的表层,努力还原一个真实、可信、有趣的历史。 这本书用创新的创作态度,没有按照年代记事,没有枯燥的列举,而是用全新的视野,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讲述历史,作者的真正意图并非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竭尽全力地传递的是一种思想,独立正视历史,审视自己,直面现实的思考能力。书中的残酷复杂的历史斗争和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让读者在不同的历史人生车辙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路过不同的朝代,思考着人生的一些问题,血雨腥风或者风雨兼程。 比如本书第一辑中,作者起笔就叙写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中日甲午海战,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后续事件。然而到后面作者却又笔锋一转,因为当时腐朽的清末王朝深处故宫的的缘故,他由此对于故宫的前身—钟鼓楼的历史由来展开遐想,故事一下子由清王朝转向了明王朝,所以写到了明代的军户、漕运总督及其管理机构、明武宗之死等等。这些历史尘沙中的权力与阴谋、转折与潮流、改革与牺牲、奋斗与坚持、气质与修为、情感与孤独相辅相成,它们彼此促进、彼此牵制、忽爱忽恨、互亲互杀,就犹如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雌雄难辨,胜负难分! 因为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使得作者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得心应手,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寥寥数笔就从平面变成了立体,思想性格从单一变成了丰富完整。他对人物的品评也是极有个性的,在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中读者能够发现他作为严肃学者的冷峻。作者的视野极为开阔,被他罗致笔下的有将军,有诗僧,有名宦,有皇帝,有文士,有才子,有画家,他想要展示的是一幅社会历史的全景图。因为是随笔,所以他的文字可以任情所之,可以汪洋恣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格,即史笔的严谨和学术的严肃性。 这本书在这宽阔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更是要触及到一些被历史尘沙掩盖下历史人物幽微复杂的心理,作者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文学想象,使历史人物在书中丰满鲜活了起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感真挚强烈,这些也加深了本书的文学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