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回归家庭?经典读后感有感

原创美文2021-12-1898举报/反馈

  《回归家庭?》是一本由[英]沙尼·奥加德著作,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归家庭?》读后感(一):读后感就是:DON'T!

  Learnings:
(m.taIks.com)

  拒绝接受新自由主义的说辞认为回归家庭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喜好/自由,

  拒绝把社会育儿制度的缺失内化成女性需要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的问题,

  拒绝对标媒体上所谓的超级母亲从而将制度的失败内化成个人平衡事业/生活的失败,

  拒绝把受轻视的家务/育儿工作默认成妻子/母亲的职责(直到它不再受轻视)

  《回归家庭?》读后感(二):feeling

  我读完的感受是想到了中国的职场,中国不也是这样么?我们要认识到个体背后的社会结构原因,希望女性能将视野扩大到社会层次,不要过多苛求自己,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不要归咎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是和糟糕的职场文化、主流叙事有关系,倒不如找工作前提前做好功课,不是非得成为精英白领才能活得好,媒体塑造的女强人形象只是个例,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哪能顾得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制肘,不要被媒体、男性、政府给忽悠了。佛系男性很多,我们社会要允许有佛系女性。还有一些激进的想法就不说了,不然就被带走了。

  《回归家庭?》读后感(三):为何只有女性需要面对诘问“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为何受过高等教育且职业有所成就的女性最后还是回归家庭?虽然社会一直塑造出这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受访女性也大多如此自述,其实并不。

  所谓“自主选择”背后是结构的不平等:1、丈夫工作时间过长,不参与家务劳动,女性自我催眠“让他实现自我”而回归家庭,但丈夫一般不承认全职主妇的价值,忽略丈夫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妻子承担主要家务与育儿的基础之上;2、社会环境对母职的神圣化,强调家务和育儿是母亲的责任更为重大,忽略父亲的责任;3、过分强调家庭与职场的平衡核心在女性自身,少在意或多努力其实都是将“家庭与职场”的真正问题转移到女性个体身上;4、女性在重重审视下无法和公司/丈夫沟通所面对的家务和育儿困难,托儿所和产假的缺失也将压力转嫁给女性。

  最后很多受访女性虽然展望回归职场,但谈到细节她们也没想过(不敢细想/心底认为不可能),对下一代将面对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可是回顾她们的经历(并不是blame),很难说未来一定对女性更友好。直面问题才有可能被看见和改变。

  至少可以从自己开始,偶尔对男性提问:“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并微笑等待回答。:)

  《回归家庭?》读后感(四):《回归家庭》第二章/思想碎片

  我觉得我有点低估了这本书。也许是理想国的专题书推和译者序转移了过多的注意力。 我只读了两章,在阅读这两章节的时候,我脑子想的一直是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以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两本书。我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下,会形成多维度的视角。"平衡型的妈妈"读到对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的阐释,以及演变为21世纪新的平衡型女性的概念的这一过程里,我的一位准中产妈妈朋友一直出现在我面前。感觉第一章和第二章里提到的那些挣扎,那些平衡以及不管尽多大里都要内外兼修的勇气和毅力都在我这位朋友的生活经历中重复地、多次地呈现过。

  就像第二章精辟的总结一样"良好的平衡艺术应该是每个普通(中产就家阶级)妇女的目标"。

  此外,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强调妇女在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上富有的对丈夫参与家庭生活做出引导的责任。 用大白话说是,既当老婆又当妈[掩面]

  我突然觉得女性身上的担子就没轻过(我只是在讨论女性啊,单一角度,没有考虑男性),社会GM,以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和男性一样去工作,参与社会劳动和分工。回家以后照顾家庭,那时候普遍双职工,普遍多孩儿。我是无法想像妈妈们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是如何平衡私领域和公领域的。也许,真的是时代不同了。她们的快乐我们体会不到,我们的焦虑她们也无法理解。

  嗯…… 感觉,这本书投下了一粒石子

  《回归家庭?》读后感(五):希望每个妈妈拥有自己评价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同期在读的理想国纪实系列的《回归家庭》的深度差一些,有点儿英国人的繁琐重复。

  作者访谈的是中产阶级的放弃不错的工作回归家庭的女性,大部分都受过不错的高等教育。全书充满她们的愤懑和吐槽,看上去回归家庭是一种“有权选择”,但事实上“享受特权的同时也可能遭受压迫,而自愿选择并不意味着公平”。正如曹晋在本书推荐序中所说:“回归家庭的逻辑实则为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联袂构筑的陷阱,职业妇女回归家庭的再生产没有得到社会任何支援。”

  主流媒体投射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也在向着父权和资本主义社会说话,它们通过广告和影视中的全能女性形象的输出,向女性观众投射一种焦虑,即工作和家庭的失衡是因为女性自己不够努力。消费主义还在利用这种焦虑——市面上所有宣称便捷、省时的家务工具,最大目标客群便是“渴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妈妈”。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照料类工作长期被低估,不能产生经济收入的时间投入不能为妈妈们带来价值感。曹晋提出的解决方案“丈夫的家务劳动参与制度化设计和妇女母职劳动的国家付费建制化”是太长期的理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无论主流社会为妈妈们设定什么样的理想型,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妈妈,无论是工作母亲还是全职妈妈,都永远拥有自己评价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少地将裁判权交给别人。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