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点亮星星的人读后感锦集

原创美文2021-12-0973举报/反馈

  《点亮星星的人》是一本由(英)乔乔·莫伊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点亮星星的人》读后感(一):《点亮星星的人》:美式小说套路指南!

  最近读了这本《点亮星星的人》,看完一部分后,觉得中外,无论是小说、言情小说,还是文学作品,都有很大的区别。于是,突然想到了一点,可以冒充美国人,写出一篇极富美国文学特色的小说。 想要写的像模像样,首先你得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身份,那就是起一个外国名字,当然,如果你特别有个性的话,也可以起一个反性别的名字,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女孩,可以起一个像是男孩的名字,或者说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也可以起一个比较柔和的名字。 当然对于乔治、玛丽一类比较普遍的名字不推荐,可以搜一搜取名大全,取一个很小众的名字,中间再加上字母什么的,看起来更具有真实性。 然后,就可以开始构思小说了,首先你要有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女主角,他或者活泼可爱或者叛逆有自己的主意,举个例子:这本《点亮星星的人》中的主角艾丽斯,她是一个有些反叛精神的年轻女性,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为了开启不同的人生。 当你有了一个男女主角后,他就会因为某种契机加入某个团队,从事某种工作或者完成某类任务,比如这本书中的流动图书馆,也叫马背上的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骑马把书运送给需要的人。 既然说了小分队,就不能不提一下里面的成员分布,如果你想写出一部具有美式气息的外国文学作品,那么你需要在这个团队中加入一个富豪家的千金,或者少爷,还有家境不好的叛逆少女,以及一个黑人角色。没错,只要你想写一个具有美国气息的作品,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个黑人角色。 这能充分的体现出大部分美国人对黑人的态度,那就是言语上特别恳切,拥抱人类多样性,对任何物种和人类平等和善,而在行动上特别的实际,通过对黑人们的包装,将他们的美好形象传播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充分的促进全球混血人种的数量,这样的好心好意,我可以说duck 可不必。 而整个流动小分队也和这个书名相契合,点亮星星的人也可以叫做点亮星星的人们,或者说马背上的星星,他们整个团队不仅仅有富家千金伊兹、黑人女子索菲亚、特立独行的玛格丽以及女主艾丽斯。 当然想要写出一篇美式风格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思维转变,因为中国和国外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是从国家排列到个人而已,有国才有家,然后才有个人的整体思维,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到国家的排序,所以,除了意识流的风格外,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写出美式文学作品的重点。

  当然如果你怕露馅儿的话,也可以写一个短篇的,这样修改起来比较简单,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形式,就是这本《点亮星星的人》当中,作者在序幕里提出一小块高能情节来先给作者阅读,可以极大的提高作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去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整体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故事,对于喜欢国外温暖文学作品的小伙伴,有空可以找书来读一读。

  《点亮星星的人》读后感(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在不同人的眼里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小朋友的眼里,那是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在成年人眼里那是黑夜里的慰籍,在失去亲人的眼里,那是浓烈的思念与自我安慰,在科学家的眼里那是一个又一个的天体。

  图片来自网络

  但无论我们是谁,都喜欢把星星比作希望。毛主席曾经写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些我们看着渺小的,闪着光的星星是多少人心里的指路明灯。

  《点亮星星的人》就是一部可以燎原的作品,它不仅仅治愈了故事里的人,对看故事的人也是一种慰籍。

  英国作家乔乔·莫伊斯凭借《遇见你之前》也算在国内小有名气,《点亮星星的人》是她的最新作品,一部关注女性成长的故事,她从女性的视角,通过几个不同的姑娘,反应了一个群体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

  自古以来,女性都是一个弱势群体,即使在现在喊着人人平等的时代,女性依然被贴上各种标签。

  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那时候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有人失业,有人自杀,经济的崩盘让生活成了问题,谁还会去关注读书这件事情。

  布雷迪太太受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影响在小镇上发起了流动图书馆的项目,她需要女性志愿者,每天骑马去给有需要的人送图书,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她的这个项目率先得到男人们的否定。

  成员之一玛格丽·奥黑尔这样回答。

  玛格丽是镇上“臭名昭著”的一个人,这仅仅因为她的出身,因为她三十几岁还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外表硬朗却内心善良的女生。她是第一批加入到这个团队的人,其次是英国姑娘艾丽斯,在当初她选择嫁给美国人本内特时,想象的未来生活是更自由、更舒适的,而不是整日和七大姑八大姨靠着八卦过日子,她渴望改变,渴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活不那么苍白和无力。

  布雷迪太太的活动无疑给了她改变的希望。

  当然成为“马背上的图书馆”的志愿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英国姑娘艾丽斯而已,她本来对着地方就不熟悉,再加上当地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举着抢让她们带着那些被称作“恶魔”的书离开。

  她们只是想送给孩子、送给女人、送给有需要的人一些书,让他们了解生活以外的事情,让他们可以更多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不理解与被恐吓并没有击退她们的热情,最终靠着这份信念与善良送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那一本一本地书,在经过日复一日的发酵后,成为希望的养料,成为梦想的种子,她们在给别人带去希望的同时,也都收获了自己的希望。

  我最喜欢故事里的玛格丽,一个又酷、又飒的女性,她独立、勇敢、有思想、又有魄力。这种女性无论在什么年代,似乎都自带着光环,她让人羡慕,让人妒忌,也让人吐槽与抨击,即使这样,她依然是她自己,活出自己的特色,主宰了自己的人生。

  与那些碌碌而为,平庸的人生而言,这是不可企及的天花板。

  《点亮星星的人》读后感(三):好的人生,终究要自我成全。人生不在他处,而在自己心中!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为了推广阅读,曾经招聘女图书馆员采用骑马送书的方式解决对偏远地区的阅读扫盲问题。条件艰苦,山路崎岖,无论寒冬酷夏,她们依旧如期而至,步履不停。住在闭塞深山中的人们由刚开始的的不理解,敌视到后来的慢慢接受,原本对书本不感兴趣的他们最终却女图书馆员的坚忍意志所打动,在她们的影响下开始阅读,爱上读书,看到了大山外面的广阔世界。因为有了书,才有了幸福的种子,也才有了照亮未来的光。这就是近代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马背上的图书馆”。

  乔乔·莫伊斯是英国当代流行小说作家。从2002年专职写作以来,共出版爱情小说12部。其作品曾两度获得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年度浪漫小说奖,2012年更因新作《遇见你之前》为其赢得巨大声誉,在全球多个图书畅销排行榜名列前茅,经久不衰。她的《点亮星星的人》一书正是基于美国“马背上的图书馆”这一历史事实创作而成,小说歌颂书籍和友谊改变人生的力量;关于如何对待婚姻、家庭、友情、社会、人生;关于帮助他人和关爱自己,使每一个遭遇生活挫折磨砺的人,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温暖前行的精神力量。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年轻又叛逆的艾丽斯,以为只要远渡重洋,就能开启截然不同的人生。而在新大陆上的生活,却远比她期待的沉闷压抑。当她得知“马背图书馆”项目需要女性馆员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艾丽斯加入的是一个奇特的小团队,这里面还有得不到家人任何关爱的假小子贝丝、因为瘸腿而超级不自信的富家千金伊兹、不顾世人歧视而一直坚毅果敢的黑人女子索菲亚,以及有个“浑蛋”爸爸、特立独行的玛格丽。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团结协力,给最荒远的家庭送去书、故事、知识、希望、爱。在点亮他人生活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日子因为这样迢迢的奔走而充满生机。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她们,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好事。她们必须要努力守护这份深爱的事业,也要应对自身命运中的狂风暴雨…

  这本小说采用并列串珠型的故事讲述方式,以女性群像的相互促进、相互成长、最后发现自我的独特视角,他们在偏远山区通过马匹建立起的流动图书馆,将知识和书籍送给居住在山区里的愚昧、朴实的贫困家庭这一平淡又非凡的壮举,她们不畏严寒、不畏艰险、春秋冬夏,风雨无阻。她们看似在送达、在给与、在施舍,但她们更是在接纳、在汲取、在收获,他们每个人在默默无闻地付出中不断发现人生的风向和生命的意义,用书籍的知识照亮他人的同时也在照亮着她们自己。她们很想《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用脚下的路去丈量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唯一不同的是唐僧师徒的初衷目的和获取方式是“取”,而书中女图书馆员采取的是“送”。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常见又极为重要的问题,和谐亲善对于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至关重要,家庭问题也是一个严格的社会问题。在犹豫要不要放弃时,人的内心一定是不想放弃,如果真的不想坚持,就不会纠结,犹豫就是舍不得。不仅大人这般,年幼的孩子亦如此。书中的女主人公们情况不一的就因为人生重大在选择与家庭父母意见不合,矛盾重重,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发泄的途径,致使她们的内心充斥这暴躁和孤独,出于对父母失去信任和敬重,她们毅然决然选择了逃离父母,独自离开,因为她想过内心安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日子。

  其实,人真正困惑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内心早已有选择,只是希望能听到更多肯定的声音,确定自己是对的。好的人生,终究要自我成全,即使命运不公,即使出身低微,即使身无分文,这些都不重要,一切全在你自己。人生不在他处,而在自己心中!

  《点亮星星的人》读后感(四):没有任何人是黯淡而孤单的

  文/smarttree

  01【微雨中的邂逅】

  又是我,这个喜欢外国小说好多年,却也没做出几本大卖书的中年编辑。从《遇见你之前》开始喜欢上乔乔,亲自跟她的项目跟了这么多年,参加过她的庆功会、渠道会、试片会(华纳办的)、见面会,合影若干次(估计她还是没记住我是谁),跟她的其他国家的编辑以及经销商谈论她。尽管女性小说在中国越来越不受待见了,中国的读者越发的文学范儿小众范儿话题范儿了,但我还是佩服她坚持这种贴地气的、古典形态的写作,认可她在书中传达的基础、入世又普遍的情绪,那种想要告诉人说“活着总是美好的,值得的”“要豪迈笑、大胆做梦、勇敢实践”的明晃晃的心态。书就应该有这种力量啊,不是吗。

  这本书,我是在2019年的秋天发现它的。当时是在德国的罗腾堡——对,就是那个旅游小镇罗腾堡,每年书展后我都要开启若干天一个人的流浪,下着毛毛雨,冷飕飕,街上几乎没有人。这本夜空主题的封面被显著的竖立在书店的沿街橱窗处,我一看到Jojo Moyes,立刻反应出“啊她的新书出了呀”——因为当这本书还是一个草稿被发送到我邮箱里里时,还是2019年1月,我正在坐月子。彼时书名叫做Knowledge,“知识”,硬而刚,完全不是后来这样很寓言很童话的样子。

  从罗腾堡回来后的第十个月,我签下了它的中文简体版权。

  02【故事从梦想破灭开始】

  书的故事并不复杂:想要逃离家庭约束(做规矩的少女,以及未来规矩的少妇,相夫教子安分过一生)英国女孩艾丽斯,偶遇帅气的美国青年本内特,于是闪回,赶紧远嫁美国。她以为从此进入自由新天地,可以在大城市里博闻多见,活色生香,没想到本内特并非大城市的“有见识、有气魄”家庭的孩子,他的家不过是住在美国乡间的传统士绅(或者伪装成士绅的工商业者)家庭,还有个极度守旧的老爹——守旧到希望她立刻生孩子,且监督她和本内特的夫妻生活(多!可!怕!)

  总不能从一个圈跳入另一个圈,然后就这样一辈子被圈死吧?总要做点有意思的事,让生活不要那么苦闷和苍白吧。

  正好遇到“马背上的图书馆”项目正在招聘女性送书人,把图书馆里的藏书送给深山中的居民。他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除了种田、畜牧、胡闹和偷喝酒,不知道日子还能过成什么样。而书里总能描绘出他们认不得的其他世界,不同的书带来不同的世界,总比这一个更多彩,更生动,也更有意思一些。书们带给人们欢乐(无论是因为书里的内容感到快乐、悲伤还是愤怒,那都是被触动,能够被触动总是欢乐的),给人以平地生出的希望。而在那样一个忧闷年代(一九三几年的大萧条时期),拥有希望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事!

  艾丽斯于是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当着教堂中所有人的面——当着她严厉的公公的面!她当然被训斥了,也立刻被看轻。大家觉得,这个从英国(外国)来的姑娘太年轻了,太寂寞了,要耍一耍,她要是真的经历了山路的难和险(包括跟人打交道的难与险),怕了,累了,气馁了(那是注定会发生的!),自然会回来的。于是公公和丈夫也就默许她去了。马上!投入工作!

  艾丽斯是这个小团队的第三个人。在她之前,是小镇上“臭名昭著”的烈性女子玛格丽——无父无母(父亲名声还特别臭),三十多岁也不结婚,我行我素;以及假小子贝丝——来自一个男孩特别多的家庭,自然从小受不到任何关爱,却不妨碍她天然、率性、自由地长大。从没做过这种活儿的艾丽斯自然被打小在山间奔跑的玛格丽和贝丝狠狠笑话了一通,后者却也友善地教她一切必备的技能,小到对书籍的整理,大到如何防备突发的险情(不只是大自然的,还有人类的)……最初的隔膜很快就解开了,大家开始齐心协力,去做这一份每个人都觉得有意义的工作。

  后来,患有小儿麻痹的富家女伊兹在妈妈的鼓励下也加入了这个小队——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一点不会妨碍她骑马,更不会妨碍她传送她的温柔和日后有机会亮相的天籁之嗓。以及整个小队唯一的“行家”索菲亚——因为肤色的缘故,她天然就被世人看低和疏远。而正是她从前的编目和管理经验,让马背图书馆的工作正规化,有条有理。虽然一贯豪放的贝丝依然会经常快人快语,甚至抛出并无恶意的尖酸话儿,但每个人都在这个奇特的组织里找到了归属感,以及家人的牵系感;她们会因每个人具体遭遇的困厄而同愁也同仇,也会因团队成员各自相逢的快乐而喜气洋洋。

  自然,一个都是由姑娘家,尤其是不那么乖顺的姑娘家组成的小团队,肯定会被一些人侧目的。她们做的这件事儿,也遭到了不小的质疑。人们——尤其是那些安稳的、不乏被尊重也不缺钱花的人,会觉得反正那些“愚民”也不怎么识字,给他们看书太浪费,也可能看坏人心;他们尤其担心良善的妇女们,会因为看了小*书小蓝书(她们还悄悄地相处传递!)而做出违背伦常之举。那可要不得!对马背图书馆的打击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平息,终于有一天,这种打击到了与人而言生死,与团队而言存灭的地步……

  03【你总要为着什么而飞身投入】

  为什么艾丽斯们要如此深爱马背图书馆?

  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情感投放,是人大于事儿大于书。即使,跟其他所有与读书相关的小说一样,这本书讴歌了书籍改变人生的积极力量。

  玛格丽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的原生家庭非常不幸,有一个恶魔一般的老爸,其恶劣行径导致全家人连他在内都死得透透的,只留下玛格丽一个人独活。而玛格丽也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被全镇人当做瘟疫一般的存在,甚至她还背负着深重的世仇(胆大如她也对此害怕)。可是玛格丽,她真的很飒啊!很独立啊!很奔放啊!很勇敢啊!她无私地帮助人,打击黑恶势力;她不受婚姻束缚,敢爱也敢做自己;她有个人的小情怀,也深明大义;当她在那么险恶的环境中生下女儿后,她又生发出本能的温柔和沉厚。这样旺盛的生命力,谁不想被感染!

  情意是有化学性的。这个小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可爱,而当你能每天鲜明感受到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可爱,不同的爱憎,你自己的个性也会日渐丰满,更自信,更好(是的,你们都知道我说的“好”是什么)。她们的希望成为你的希望,你的忧欢也成为她们的忧欢。遇到在个人来说天大的事儿,总有伙伴支持你,帮你应对,助你解决。

  而送书这件事,无疑是有意义的。这件事本身就蕴藏着无限可能性。它不是实打实地扶贫帮农助学,它是日复一日、长期地给人们的心灵中下梦的种子。而且通过经历不同的自然风景,跟不同的家庭和人打交道,你会把世间风景看得更透,更分明。

  人总是这样的,如果拘囿在一方小天地里,每天都重复同样的、规矩的日子——有人就是这样的,比如本内特的母亲,这个住在深闺、成日里与一对娃娃作伴的美丽妇人。没有人知道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对墨守成规的人生是乐在其中还是不甘心——也许会对自我,越来越不愿意去认可。走出去!总得做点什么(在你能力范围内)!总得喜欢一些什么,并为之而奉献,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思”,或者说,为这点事儿去忙碌的你自己,才更有趣,更值得自己喜欢吧。

  我们还要提一提马背图书馆送给人们阅读的书。

  如果是在中国,这样的送书,无疑会偏重于知识和技术。“知识付费”虽然是16年以后兴起的现象,但“知识最高!”可是一贯的价值判断。在中国可能没法想象,西方的读书俱乐部基本都是大家集中读小说或是纪实的?而1930年代的马背图书馆,送给贫苦百姓的,也多是小说、故事、漫画或杂志这样的“闲书”。杂志多少带有一些生活技能的普及,而前面几种——如果我们能简单称之为“文学”的话,最大的作用便是让人觉得平静而喜悦,发自内心的喜悦、有盼头、有动力去继续生活。

  这种对人们内心安宁的支持,起码和实打实的灌输知识与技能一样重要,很重要。

  【不是所有爱情都像童话般美好】

  乔乔的书里总是少不了写情感,这一本当然也是。即便是对女性之间的友情的歌颂明显超过了爱情,但爱情,也是存在的,并且并不那么“寻常”。

  书中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是玛格丽与斯文的爱:热烈、长久、坚定。在彼此眼中,对方都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个性也非常相似:爱憎分明,善良,风风火火,对另一半有着带底线的包容性,能最大程度的共情。恋得足够长久,但并不结婚。

  是啊,并不结婚。

  玛格丽当然是天性自由、无拘无束的个性,她未必憎恶婚姻,可能只是对它投射了太多过分的想象。她就是怕。斯文是期待婚姻的,在他而言,婚姻不是束缚,而是一种带有神性一般的庄重的物事,值得他用一辈子去珍视,去维护,但如果“结婚”让玛格丽害怕,那么即使他自己的期待频频被辜负,那就辜负好了。只要依然和她在一起。

  神性的庄严可以让位给人类的真实和热烈。

  而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艾丽斯和本内特,这对凭借一纸婚书住在同一屋檐下,却从不曾有夫妻之实(无论从哪个方面)的青年男女。他们的关系,更像一对交情不厚,仿佛相互凉薄,却在内心里欣赏对方的“朋友”。

  本内特当然外表非常出众,艾丽斯最初被他吸引也是他的帅气(当然还有他美国人新鲜无羁的派头儿),反过来艾丽斯也是漂亮而夺目的。一对璧人,终于组成了一个小家(然后并入了有范克利夫在的大家)。然而艾丽斯很快发现,作为男生的本内特,要比作为女生的她自己,内敛得多,安静得多,柔和得多。他就像一个内向的、爱沉思的小男孩儿,仿佛压根感觉不到她主动表达出的爱意。艾丽斯花了好长、好长时间,都不明白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二人世界,跟她期待的那么不一样。而所谓婚姻,究竟应该怎样,她其实并不明白,也不确定。

  本内特从来不去亲近艾丽斯,他是同性恋么?不是。书中在某一处给了一个暗示,是通过范克利夫对他的训斥说出来的:本内特另外有意中人。有可能是因为他真正倾慕的人,跟范克利夫家名不当户不对,甚至女孩儿本身名声就不太好,所以本内特永远无法和她结合。

  本内特对艾丽斯是不熟悉的。他娶了艾丽斯,一个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相对“高贵”的英国姑娘,无非是给世人交差了,也让古板刻薄的老父亲安心。他不知道怎么跟艾丽斯交流,也不知道她的喜好,于是他干脆缩到了自己的世界里。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会恍惚,会自责,会在没人注意的时刻,悄悄帮助、支持艾丽斯和她的伙伴们。他会和艾丽斯一同躺在草地里,她在絮絮叨叨地诉说,他只是安静地看着头顶的蓝天,最后告诉她,那只叫得特别好听的鸟儿,叫什么名字。

  我不告诉你艾丽斯和本内特的结局。乔乔给了他俩非常妥当的安排。而我相信他们也会一直活在对方余生的记忆里。

  03【微茫也能成为璀璨星光】

  匮乏的年月,贫瘠的土壤,生活在其中的人民,也许是世世代代都没想过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也没不曾想过自己的生活有可能会变好。一栋房子和另一栋房子,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一个群落和另一个群落间,相隔遥远。人们很难听到他人的声音,也少有机会触达彼此的内心世界。

  马背小分队冲开了这股令人窒息的沉闷。姑娘们的明朗和热情,还有她们带来的书籍,就像一轮轮小太阳,点亮了群山,点亮了一座座黑黢黢的小屋。而她们自己,也在这样的奔走、历经险阻又克服险阻中,变得更加坚毅而宽广。她们自己内心世界里的微茫,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以及齐心协力挺过困厄后,变得越发璀璨而闪耀。

  没有任何人是黯淡而孤单的,如果你觉得灰心,那是因为还没有被点亮;如果你长久等不来点亮你的人,就干脆去把别人先点亮。

  大家一起发光,这是多么生动的景象,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盛大而温暖。希望你喜欢乔乔这一次的诉说。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