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原创美文2022-03-17156举报/反馈

  《欧洲史》是一本由[英]诺曼·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史》读后感(一):欧洲史:转型时代

  本书中很多叙述,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激起了我读相关的欧洲史,某一小部分历史的兴趣。我发现我对整个16世纪几乎是一片空白,诺曼·戴维斯所写的《欧洲史》如同在白色的画布上画出一副水彩风景图,我也希望能体会感受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并在自己的笔下呈现出来,而这需要我去学风景画中的各个细节需要怎么去画,比方说画绿油油或是秋冬的树,稀疏或者茂密斑斓的树,我分别需要使用什么色彩去表达,包括色调和手法的选择;就如同我在读这本书时,它有太多我不熟悉的历史,而我又十分感兴趣,我需要去找到对应的这段历史去读,潜入这段历史的深海,去找到一些喜欢讲故事的书,作者又是怎样去表达他们的思想。
(m.tAiks.com)

  《欧洲史》读后感(二):戴维斯《欧洲史》中分析一战成因

  历史是一曲恢宏壮大的交响乐,各种乐器相互争鸣,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相同曲目下鸣奏出只有它自己的声音,宏大音响震动中,听众无论是选择哪一部分都能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吉他、大提琴、小提琴、小号、钢琴在内心呼唤中产生出许多话语,独属于音乐的文字。当你试图揭开历史的序幕时,一个个国家的面貌与它的变迁便呈现眼前。

  中国史之外独爱欧洲史,这个曾被成吉思汗侵略攻占的土地,这个今日仍以各种方式影响世界发展的土地,在其历史中究竟经历了什么,让它今天仍能不断繁荣昌盛。私以为欧洲史入门书籍读读诺曼·戴维斯的《欧洲史》即可,这本书国内首版发行于2007年,当时还是分为上下两册,两册上下分割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对于戴维斯三个时代的划分不是很明显,于是2021年新版中信出版社的编辑直接将戴维斯所分的古典时代、帝国时代、转型时代三部分各自成册,读起来的时候便更加通顺明了,对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更好的了解。

  其中令我最好奇的还是《转型时代》中的时间节点,是以1450为起点,通常教科书里会直接以但丁《神曲》、彼得拉克的著作和乔托的画作作为文艺复兴的起点,其时间线应该拉的更早,是在1300年前后。但在这里戴维斯认为文艺复兴整个时期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时间框架,于是他便挑选了最爱的列奥纳多·达芬奇(1450---1519)的出生时间作为时间上的划分,毕竟在他心中无数天赋异禀、多才多艺的佛洛伦萨人,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伟大的时代必将有伟大的人物引领,而他的出生便是开始迎接伟大之日,他拥有无限的天分并不断施展着,他不眠不休取得的成就广泛至绘画、机械、建筑等各个彼时最先进的行业与方向,在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他被称之为“比意大利本身更为意大利化”的世界的一部分。

  而转型时代的终点1914便是很好理解了,一场战争摧毁了人类前面数年的努力,戴维斯也在文中叙述了这场战争的原因,这也是转型时代最精彩的分析了。

  请原谅我在这篇书评中直接跳过再生、启蒙、革命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大家已经听过很多次历史的讲解了,但戴维斯对于一战成因的分析则是十分具有新意引发思考。通常我们的认识发展成因的点无外乎聚焦于20世纪初的外交体制,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对峙导致战争天平的偏向,三国协约义务的约束也是十分松散,战争的产生几乎就是一种必然。我们学哲学过程中会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戴维斯引入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成因进行类推,人们只是归结于泰坦尼克号吨位巨大,直接忽视了船艇设计、救生艇数量、北极冰川的反常状态等等。而一战的爆发类推回来便是普遍原因与特殊原因的结合。

  书中结尾引用泰勒的问题,“为什么长时期维持了欧洲和平的因素在1914年时未能发挥同样的作用。”你觉得呢?

  《欧洲史》读后感(三):春潮带雨晚来急

  历史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欧洲史:转型年代》记录了约1450-1914年,接近500年的历史。这500年的时间,是普遍意义上的向现代化转型直至完成的年代,也是地区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的时代,故而是最吸引人的时代。本书以时间为脉络,在遍览欧洲诸国的同时又结合各个时期的特征,突出了每个阶段代表性国家(地区)和事件的特殊影响,可谓浩繁而不繁冗。阅读中无数次沉浸于作者洗练而精确的描述,不得不惊叹于历史的有趣。

  即使只涉及漫长历史中的一瞬间,想要完整的评价专注于这一瞬间的本册书也是困难的。因此本文只能总括而浅显地谈一谈读后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毕之后最深刻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点是欧洲大陆部分历史的一体性决定欧共体能够成为二战后最成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正是这样的一体性制约了其政治一体化的发展。第二点是英国的“光荣独立”传统始终存在,这样的传统或许注定了它与欧盟的蜜月与决裂。最后是作为欧洲国家的俄罗斯,在向西看的过程中又始终无法融入,由此带来了漫长的影响。

  首先是一体化问题。纵览全书不难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欧洲诸国存续时间并不长,在欧洲特别是中、西欧部分,长期以来林立的公国、小国决定了天然的熔炉性。彼此之间的影响绝非简单的王室血统相关能够解释的。这些国家的宗教在分裂与统一间结束了神权时代,共同走向了理性。各国现代化的推动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式、政治体制形式在这些国家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无论是自由主义革命的互相影响、议会制度的确立还是政治思想的输出与交换,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建立基本时同时的。更遑论最初的经济一体化尝试和实践均发生于斯。可以说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联系决定了他们天生的趋同,在这一决定性因素的助推之下他们形成共同体可谓顺理成章。但是也正是这一天然的联系阻碍了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虽然这些国家之间看似相似,但是他们相似的成因各不相同。一些国家之间是正常的输入,而另一些国家间则是被动的接受。更何况被经济一体化所掩盖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正在和宗教问题融合,成为现代国家冲突背后隐藏的力量。欧洲更是当中翘楚,且不论宗教改革后的遗留问题,仅看所谓无根民族和民族飞地的存在,就能想象这其中复杂之处。同时,作为现代化启蒙之地的欧洲,也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起源地,民族与宗教、名族与政治命题的杂糅,构造了立体复杂的现代欧洲地区。梅特涅曾经说过“在我看来,欧洲实质上早已是一个祖国”。本书作者也写下了“希望的种子已经撒下,这样的情感有朝一日会以更为现实的形式破土而出”。或许经济统一化与迟迟无法实现的政治一体化,正是这粒种子的现实形态。

  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英国的地位。本书所记录的部分,在某种程度来说或许可以被称为欧洲大陆史,漂泊在外英国的部分实则非常有限。这并不是作者的偏向,而是诚如作者所说。相较于欧洲大陆愈演愈烈的转型变革,作为经济霸主的英国将奇妙的矛盾集于一身:自由的经济与保守的政治。英国实际上是较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但是政治上却始终保持稳定。并未如同大陆诸国般经历了革命、复辟、再革命这般动荡与反复。如果仅从王室构成来看,海峡两侧并无差异,但是双方走向现代化道路迥异的方式决定了两侧认同感的缺失。无论有意还是刻意,孤悬于海外的三岛“光荣独立“了。避免了革命烈焰的灼烧,少去了政治角逐、甚至民族主义的烈焰都很晚燃起。这样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并不相同。因此,在基于经济利益选择加入欧盟后,当这个利益减少甚至是不再了,英国都没有理由留下。脱欧究竟是黑天鹅还是历史的必然,其实值得再次商榷。

  最后一个问题,来自俄罗斯。现代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虽然其国土的大部分都位于亚洲,是其经济政治中心都分布在欧洲。俄罗斯和欧洲主体的关系是微妙的,究竟保持何种程度的向西看始终是一个问题。和一些历史上就深深参与欧洲变革的中东欧国家不同,俄罗斯公国乃至沙皇俄国在欧洲转型时期的位置即颇为微妙。俄罗斯公国的地位由弱到强,国土面积一再扩张,都发生在这一转型时期。与此相对应,当时间来到19世纪时,俄国已经称为了欧洲东部的重要国家。本书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晚期的俄罗斯帝国犹如一头巨兽,它似乎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活力,这抵消了他的主要弱点。这一时期的俄国已经被预测为未来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是这里最关键的是俄国的弱点,或者说历史积累的问题。正如作者论述,俄罗斯帝国长期以来采取极端保守的宗教政策,宗教世俗化的道路与欧洲其他国家并不相同。长期对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做法也与欧洲主流相异甚至相悖。如果说英国是经济自由与政治一成不变而光荣独立,那么俄罗斯帝国期间就并未想过融入欧洲。俾斯麦为代表的普鲁士想执牛耳,俄罗斯何尝没有想过。前者治下的普鲁士再到德意志联邦以作为欧洲现代化的学习、模仿者,虽然精神上充满危机但地位稳固。俄罗斯帝国则地位越加稳固但是内里并没有趋同。历史并没有过去,历史总是发生于当下。这样的历史或许能够解释今天俄罗斯向西看进程中的踟蹰,也能解释欧洲对于俄罗斯向西看的态度。

  本书写就的历史结束与1914年一战开始,平静了99年的欧洲最终以最野蛮的方式终结了自己努力维持的现代化与和平。又过去了99年多一些,世界会怎么样呢?

  《欧洲史》读后感(四):464,是用来讲述欧洲中世纪至近代历史的数字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的《欧洲史》(Europe: A History)再出新译本,这次变成一个系列,共有三本:《欧洲史 : 古典时代(史前 - 337)》《欧洲史 : 帝国时代(约330 - 1493)》《欧洲史 : 转型时代(约1450 - 1914)》。Europe: A History 应该是最早出版于1996年,但这部英文版多达接近一千五百页的巨著,自出版后似乎每年都再版(1997、1998均有),直到2014年还有再版面世。这也足够证明《欧洲史》在西方何等畅销。

  戴维斯的《欧洲史》尽管完成得早,但引进中国并以中译版面世,似乎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200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版本,另一个则是此次2021年中信出版的版本。中信这个中译本所用英文原著的版本是1996年版。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并没有分为三册,换言之,此中文版的三册,从标题到断代再到内容的划分工作,主要还是译者与编辑下的功夫。再者,译者有刘北成与郭方“加持”,为这个版本增添了不少“信赖值”。

  此次主要介绍的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也是最厚的一本——《欧洲史 : 转型时代(约1450—1914)》。不难发现,有趣之处在于,三本书中,分期最短的其实正是这本“转型时代”,但这本篇幅却是最多(厚)的。故言之,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找出两个问题的答案:

  1、为何明明分期最短篇幅却最多?

  2、为何要将这个时期叫做“转型时代”?

  熟悉欧洲史的读者或许能领会到,“转型时代”的精彩之处:在这本书里,以文艺复兴开始,以1914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但还是要说)被划分为“转型时代”的1450-1914年,在这本书中还要再被细分为四个分期:1450-1670年属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被称为“再生”时期;1650-1789年属于启蒙运动与绝对主义,被称为“启蒙”时期;1770-1815年被称为“革命”时期;1815-1914年竟称之为“动力”时期,是世界的发电站?

  由于是上世纪90年代之书且并非是修订版,所以不需要对这本书抱有突破今天观点的期望。但这本书尽可能地详尽地讲述了上述四个分期,在欧洲发生过的史事,不仅如此,文中还穿插对某些重要历史名词的详细解释。在时间作为脉络之下,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艺术相互交织,之前曾提到达·芬奇可能受“外来思潮”的影响,或许这种影响更生动地表现在这本书中——达·芬奇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在努力绽放自己的光芒。不过,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个问题留给读者们自行到书中寻找答案。

  至此,第一问的答案其实已浮出水面。欧洲自中世纪开始到近代时期,发生过文艺复兴,又发生过圈地运动、启蒙运动,战争、屠杀与动乱伴随而来,这些过去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尽管这个分期时间最短,但发生的事情(以所见所知的史料为基础)多且复杂,欧洲各国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因而不管它们发生什么也“牵连甚广”。在译者们流畅通俗的文笔之下,我们得以看到这个时期尽可能完整的、全面的欧洲历史景象。

  由此,其实也能解答第二个问题。其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的人们精神意识已发生转变,且这个转变一直持续下去,加之社会经济与政治、军事等因素,又使欧洲活跃的国家、重要的城市不断参与着各种事务,其中还包括内部动乱和外部战争。“要走什么路?”这个问题显然也会浮现于读者心中,但这个问题若拿去问当时的欧洲人,或许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反而觉得“转型”这个词用得太妙,它包含了一切含义:动乱、不稳定、扩张与侵略、反抗、战争、争鸣、绽放……不确定前面是什么,但能确定再不往前走,面临的就是不变与死亡,“转型”似乎是必走之路。在书中,也有不少是没来得及反应的,或者说试图抵抗(不参与一战)的人或国家,然而时代的滚轮一直推着所有人往前,顾不得你是否愿意。

  时代面前,人类始终渺小。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