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然》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忽然》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忽然》读后感(一):《人生忽然》,但我们都有时代的剪影 《人生忽然》,但我们都有时代的剪影 很多普通人在飞速行进的时代主要面对的不是生活压力,也不是工作强度,更多的是生存的迷茫,尤其是当代社会里的人,我们应该读读这个时代应该怎么理解。而这样的人,必然是经历过不同年代的人才有深刻的感知,而且,他必须在社会的各种领域都有所深耕,在时代的不同层次都有过经历,自然,更应该曾经在某一个时刻对这个时代有过影响。而韩少功,无疑满足了这几个要求,《人生忽然》也自然是分享人生的智慧与启迪的集合。 韩少功做过文联主席,做过人大代表,也获得过很多奖项,曾经的《爸爸爸》《马桥词典》里都曾经对那个时代有过深刻的解析,《爸爸爸》里的半傻子是“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却看得比任何人都通透,所以在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却只有丙崽继续存活,然后残存“爸、爸、爸”的声音。 《人生忽然》里其实就有对这样的一种闭塞、愚昧、凝滞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里面的第二辑“读时代”里收录了关于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一些转型时期的思考,尤其是一些深刻的哲思,“一方面是贫富分化加剧,一方面却是阶级边界日渐模糊”,“热血左翼、书生左翼、豪华左翼、苦逼左翼、投机左翼、官僚左翼、一根筋左翼⋯⋯五光十色或可成为知识圈文化界一道风景线”,这样的思考,很少有人可以直击本质的表达。也许也只有韩少功表达得如此真实了。尤其是在那个时代里的摸爬打滚,韩少功的见解颇为独到。 《人生忽然》是三辑的总录,除了第二辑“读时代”让人感受到韩少功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外,第一辑“读大地”则是在不同时代里对自然和大地、社会与生命的万事万物的叙述,更侧重对脚下这篇土地的思索。像《渡口以及波希米亚》里说:“曾与捷克合为一国的斯洛伐克,至今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罗姆人比例,但数百万波希米亚先民毕竟早已流散四面八方,把故地让给了更多白种人”,这是一个民族高度的思考,像《笛鸣香港》里的深刻思考:“一代代移民来到这里打拼,用影碟机里快进二或快进四的速度,在茫茫人海里奔走,交际、打工或者消费,哪怕问候老母的电话也可能是快板,哪怕喝杯奶茶或拍张风景照也可能处于紧急状态。”而这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尴尬却又无法改变的现状。如果我们可以读懂这里了,你就会发现,其实时间的流逝,带给你的除了对时代的感慨,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真诚感知。而用笔来表达,自然就是我们最值得珍重的方式了。 读《人生忽然》,其实还是应该要感受一下人生的深远和博大的,毕竟在这里,作者写作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文字层面,还有几十年历程里他积累的人生智慧,在真实人生思考里的深沉表达是让我们感动不已的。其中有一篇《长岭记》,里面收录韩少功当年在当知青的时候写下的日记汇编,时间跨度为1972年3月至1974年12月。在时间和文字的汇总里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真实和表达的内涵,只能从阅读时和读者的交心和感知入手了,从文本里向生活跨界,其间的丰富的知识蕴藏,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丰厚深邃的人生思考,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理解与感受的。 “眼下到底处于一个历史拐点,还是一次历史稍息,旧的路线图稍后照用,其答案尚不可知。”也许以《聚集: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里的这句话来总结,便是对时代再好不过的回答了。 《人生忽然》读后感(二):《人生忽然》:一部开阔思想的散文集…… 有时候,我们都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像蒲公项,像长途列车……有人来就有人走,有聚就有散,有欢乐幸福就有忧愁伤感。所以你必须看开了,就如同一种新的“存在”可能,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有人说过,“其实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类构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不必谈人生,谈谈自己就可以了。 我读《人生忽然》,是抱着期待来的。作者出现在我少年的记忆中,至今还印象深刻,应该是初中的语文课本吧。我自然知道,韩少功是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字深刻有力量,富有远见和思想。 随着作者的文字,乘着飞机9小时,再19小时,两天两夜,抵达了拉美。关于周游世界的想法,估计每个人都梦想过,真正能实现的人,应该算是少数吧。但是老师去到世界各地,是枕着满腹的学识去的,是带着犀利目光去的,是带着学习和观察任务去的。他比当地人更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名人,站在世界大格局下审视历史人文的变迁,和当地人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很丰富。只是开头的部分读起来有点艰难,因为那些外国人文及历史,我好想知之甚少,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脚步,做不到指哪打哪,领悟不了其中的深义和思想。但是某种大格局和深邃的思想,还是荡漾开来了。 波希米亚人的自由、奔放、独特个性和神秘魅力慢慢揭开了一面。他们是一群犹太人,之所以把故乡拱手让给旁人,整个民族从此走在世界各地的路上,变成了游荡一族,宁愿经历风险、奔波、贫困,也要坚定地选择自由与热情,选择行走和经历。从作者的文字中,似乎了解了一些真相,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源于人们思想中固化的犹太人出卖了主耶稣,源于种族歧视,源于偏见,源于犹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其实相信,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类人之一,他们的种族进化和教育模式,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去借鉴了。 我也没有去过香港,随着作者吹了吹维多利亚港的海风,看着杆子一样插向天空的摩天大楼,住40余平方窄狭的居室,旁观一下香港人的生活。然后又被作者匆匆带到加藤的世界。其实加藤这个人物会反映出很多面,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物容器。他自幼在北京长大,讲得一口中国话。他跟中国孩子打成一片,脚踩日本旗,要当游戏中的抗日小分队的政委。一个日本人来当孩子们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政委,却能被孩子们全部接受,毫无违和感。这样成长起来来的加藤,成年后的思想会有什么变化呢?其实他的家族显得更复杂,外公曾经被蒙蔽任了伪满洲里的县长,新中国成立后被处死;他的外婆带着孩子们返回日本后,拒绝接受日本政府的嘉奖,宁愿选择艰难贫苦的生活,拉扯大孩子并希望她们返回中国寻找家人的踪迹。于是加藤的妈妈带着孩子的他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青年加藤返回日本后,保持着对中国的友好,但脱离了中国环境,融入日本社会,若能正视侵略历史和对中国人持续友好,也算是不辜负童年的小伙伴吧。 读时代和读自己这两个板块,作者带来了大信息量。其实我蛮惊讶的,他前面聊完故乡情结,把一种人文情怀经营得很好,很有境界。却很快能转到人工智能、AI发展上来。时代大潮滚滚而来,谁都不能免俗。生活及价值观,“自我学”与“人民学”,文化迭代直至人生忽然…… 摘两个作者的名句:你在船头捧起一捧河水,无法打捞沉积了干年的绿色,只有一把阳光的碎粒在十指间滑落,滴破你自己的倒影。 但人走茶凉不也是法治所在吗?倘若事情变成这样:人走了茶还不凉,人不在位还干其政,还要来看文件,写条子,打电话,参加会议,消费公款,甚至接受前呼后拥,有关契约还有何严肃性和成立?倘若人没走茶已凉,人来了茶不热,有些茶总是热,有些茶总是凉……那么谁还愿意把契约太当回事? 作者以文学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精准观察,告诉我们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读名家的书,总是获益颇丰。许多的思想深意,还需多次阅读揣摩,细致消化。 《人生忽然》读后感(三):韩少功《人生忽然》:心水清的理性散文 粤语的“心水清”,是指表示明白事理,看事情很透彻,也可以指聪明。而在散文写作中,关于理性的散文我们可以知道有梁衡、杨绛、杨绛、李首峰等名家,而这种心水分外清的,有着这样睿智而看得通透的思辨写作风格,在韩少功先生的最新理性散文集《人生忽然》才是最体现这一点的。 相对于一些市场为大家所熟知的大家而言,韩少功先生或许是你少关注的,但他的文学写作生涯都是展现了一种新时代理性散文的思想者的本位和初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评价“中国的文学界很少有思想家,但韩少功必列其中。”这自然会让大家一定要看看他的那些理性散文了。 说到这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他是湖南人,曾赴湖南汨罗县插队务农。1988年到海南,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其是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作品曾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而这本散文集是作者作为独立个体,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是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之作。 全书分三个专辑,分别是“读大地”、“读时代”、“读自己”。如第一专辑就是作者对世界大地上发生的人和事,所见所闻而从其中的看出事件的本质做了理性的思辨看法的,如第一篇《守住秘密的舞蹈》,就写到了拉美国家的贫民窟的神学,揭露了神父的狡猾,欺骗百姓的事实,“贫穷只是伤害了你们的身体,你们的灵魂却永远是自由的”“有那么一天,相信吧,你们也能飞往幸福的天堂”这也再次说明作者赞同了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精神上的**”的说法。此外,作者也在这篇里说到教皇保罗三世于1537年发布圣谕,意图将归化代替杀戮,可见宗教是为资产阶级的殖民的暴行做低劣的掩饰所服务的。都是告诉我们那段拉美国家的黑暗历史。 而在《渡口以及波希米亚》,就讲到了人类的流浪者“波西米亚人”,将到了他们是自由、另类、性感、优雅、颓废的文化符号。他们还是喜欢吉他、涂鸦、梵香、石木手链的流浪生活,释放出这人类大地上民间神秘的野心。而这篇文章也是作于“布拉格之春”48周年纪念日,作者就以参加了瓦茨拉夫广场的庆典,再次向我们中国国民展现了波希米亚文化。 而在《你好,加藤》一文,就通过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日本人加藤的成长经历,去展现了以加藤为代表的反战人士,体现了觉悟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有着愧疚和有负罪感的美好心灵。这种愧疚和负罪感就体现了小加藤当看到太阳旗便怒从心起,将小旗摔在地上,跳上去跺了两脚。当然,作为心水清的理性散文作家,作者自然不会只停留在这种少年时期的愤慨层面上。接着作者还谈到了加藤长大后与作者的一番高谈阔论,那就是关于中日人们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作者称中国下班或者业余会会跳秧歌舞等去舒缓身心,而加藤说日本人下班后都是压抑的,因为他们不敢违抗上司,委屈和烦恼只能一个人扛,于是就导致男人下班爱喝酒发泄,并且发展为一种商业发泄模式,这样的中日之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达观和懂生活的一面,也体现日本心理压抑的一面。 而在《笛鸣香港》就写到了作者理智地看出了国家是现代共同体的基本形式。这里就举了香港为例,既说到了国家对香港的付出,如人才输入、股市资金输入,廉价品输入等,也说到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关切和拥护和爱戴,如汶川大地震后,香港的市民会在广场高喊“四川加油”和“中国坚强”这就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同胞共同爱护自己国家——中国的有力体现。也印证了国家是现代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在《万泉河雨季》一文,就以《红色娘子军》为线索,说到了去海南前的排练和演出之事,也说到了来到海南岛,初来乍到苦心经营杂志的往事,其中就写到了赞美海南妹子那红色娘子军的性子,如大方而热烈,热带野生花卉般尽情绽放的特点。也写出了海南妹子如马来人种的脸型,透出热带妹子的刚烈和坚强。当然还有《重返雪峰山》《大视角下的小故乡》对故土和大地的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 来到第二辑就说到了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深刻哲思。如在《知识,如何才是力量》就深入探讨了实践存在多方面变味的情况。如实践盲区、实践窄道、实践浮影都是应该注意的。这里作者的观点就是如霍金说的那样“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地知识点额幻觉。”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另外一种说法。我们对待知识,要实事求是,这样社会才会进步,这就是作者在知识方面给予我们的有意义的哲思。 而在《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中,就讨论到关于机器人写作的问题。在作者辩证的思想中,对待机器人写作的情况,有可取和不可取的情况。可取在于写一些模范文是可取的,如现在有些新闻机构的简单消息通稿就是靠机器人完成了,但不可取的写作是在于那些文学的前沿探索而言,机器人写作是总慢一步的,因此文学,还是让人写才有味道和实效性。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列举的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如我们知道作者是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对昆德拉的作品是耳熟能详的,于是在说明机器人那些无关痛痒的写作事例中,作者就举了昆德拉另外一部作品《庆祝无意义》,去说明了那些小资社会存在的过剩的都市精英们一时话痨发作,以迷幻和意淫躲避现实,那样的碎碎念内容自然可以用机器人来完成是可以取的。 而在《个人主义正在危害个人》中,则表明了作者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并称个人主义对个人的危害迫在眉睫,实为重建群体关怀的重要议程。这就看出了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国家所带来的危害,可谓是作者的一片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在《聚集: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就看到了作者虚荣终究是虚,华而不炫和惠而不奢的传统生活观,总会在历史的坎坷中不时苏醒的心水清的哲思。 而在《心灵之门》则是对文学无用论的有力反驳,铿锵有力之余也有情有义,可谓是作者短悍而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好文。因为文学不是谋生之术,而是一门心灵之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修养。在心灵与心灵互相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悄悄到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你眼里的新生之门。这样理性文学哲思,是读书人和每一个文艺青年都要好好体味的。 最后一专辑就是关于作者自己的生活随笔,如《长岭记》就是写到作者在1972年到1974年的日记。其中有趣的经历就要数关于插秧的趣事了,插秧的时候,一扎扎砸得田里泥浆四溅,砸出笑声和骂声,都是很鲜活的务农生活记趣。当然还有公社的民兵球赛和会演、暧昧的社队企业事情,等等,都是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在通过作者老道而精准的文笔细细道来了。最后,作者还写《忆康濯先生》是对一个有趣趣顽童形象人物的纪念,而《萤火虫的故事》,最让笔者感触深的就是那句“当不了太阳的人 ,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佼佼者,精英,英雄,成为大名人,但幸运人并不多,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必自卑,因为我们都是眼里有光和热的,做一个发光的萤火虫,也是活得有滋有味,不枉此生,不让忽然的人生的。 这样的作品是以一个文学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精准观察,告诉大家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人。一个富有思想性的心水清的理性散文作家,也是会引导出有思想的读者的。相信你就是其中的读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