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记忆中的母校“消失”了

随笔美文2021-12-20108举报/反馈

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然而,魂牵梦绕的母校情结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浓厚。她是我人生重要的驿站、知识的摇篮、成长的沃土,我扎根于这块土地3年时间,在雨露阳光的滋润下,结出了后来人生的幸福硕果。

8月5日,我怀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和游子回归的强烈思念,顶着炎炎烈日,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从北京回到九台,约同窗张景艳一起踏上了回母校的路程。

过去从县城去母校,走过九台一中后,就是一片低洼的菜地,一到雨天,此起彼伏的蛙声伴随着电闪雷鸣一起袭来,心头顿时被罩上了雾霾般的阴影。土路因下雨变成了泥水路,只能脱鞋赤脚通过。而且,中间还有零星的坟地,天黑后行走其间,毛骨悚然。

现在,从城里到母校,一路上全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洁的居民小区和各种店铺。母校已经从独处城外一隅,变成了城中学校。

来到校门前,陌生的景象迎面袭来,这景象对我来说简直可以用“奇幻”来形容。当年砖石结构的大门垛子上那白底黑字的“九台师范学校”的牌子,瞬间从记忆中抹掉,展现在眼前的是旗杆造型的黄色建筑,上面挂着“师范街357号”的街牌,旁边旗面造型的钢网上悬挂着“师范高中”四个金色大字,格外抢眼。

我在九台师范学校就读的时候,学校的简易大门只有两个砖石结构的垛子,中间是通往校内唯一能走马车的土路。门口没有门卫,只有收发室里有个陆大爷,外来人员接待等一切杂事全由陆大爷全权处理。当时学校周边全是耕地,为了保证校区内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学校在没有经费修建围墙的情况下,借用古代城郭建设的做法,在学校四周挖沟修坝,植树造林。现在,这些“老黄历”早就翻篇了。校门是智能电控拉门,左边是接待室,右边是警务室,中间的土路早已变成了柏油路,马车变成了汽车,四周的壕沟土坝变成了造型精美的铁栅栏。学校早已经实施封闭式现代化管理了。

透过校门望去,迎面一座高大的教学楼上矗立着鲜红的大字——“长春市九台区师范高中”,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走进校区,我进一步体验到了现代化中等教育先进的设计和优美的景观。当年“土路平房榆树墙,旱厕深井烧水房;取暖炉子冒黑烟,吃饭一律站桌前;洗漱全是分配水,体育活动在露天”的景象早已无影无踪。笔直的中央大路宽阔平坦,黑色路面、白色边石,两侧栽种着高大挺拔的糖槭树与核桃树,高杆光伏路灯点缀其间,晚上一定是灯火辉煌、绿树婆娑,折射出校园的另一番美景。

中央大道左边是一个圆形大花坛,里面安放着校训石刻,“厚德尚学”四个大字,体现了学校的治学精神。花坛北边当年是一排用做学校办公室、物理实验室和音乐教室的平房,现在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四层教学楼,可供上千名学生同时上课。

教学楼北面,过去是用沙石掺和黏土铺就的简易操场,中间摆着一些篮球架子、单双杠、足球门。开运动会或者举办田径比赛时,把体育器械一撤,划上线就成。风天尘土飞扬,雨后杂草丛生,我们经常要花时间修整它。冬天,体育老师便组织学生们用脸盒端水,浇出一个滑冰场……现在,这里是一个标准化的体育场,中间是塑胶跑道,上面摆放着足球门,周边是粉色方砖铺就的人行道。操场北边有国旗杆、升旗台,和浅紫色的圆形体育馆遥相呼应,两个高杆伞射灯守卫在体育馆门前,一个多彩壮观的体育王国闪亮登场。
来源: m.taiks.com

现代化的体育馆内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还可作为能容纳2000人的大会场或演出场所使用,各种灯光、音响设备齐全。

中央大道右边,当年的平房教室、宿舍、旱厕全都消失了,从南至北依次是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全是新建的。综合楼内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加上教学楼,可容纳近2000名学生同时上课。学生宿舍也不是过去的大通铺、二三十人一个屋的情况了,现在每个宿舍是4到6人,水电暖和各种设施齐全。食堂更让人惊叹,再也不是过去10人一桌大锅饭站着吃了。现在是自助餐,刷卡吃饭,用的是桌椅连体的餐桌。做饭、做菜也不是过去那种全手工操作了,而是自动化、半自动化或人工智能操作了。而且,食堂、宿舍、教室全有自动饮水机,学生们根本不知道烧水房为何物。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的师范学校已经彻底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在中国历史上,楼兰古国的消失成为未解之谜,但是母校九台师范“消失”的原因十分明确,是改革开放使然。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