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助人之惑

随笔美文2021-12-31192举报/反馈

“祸从口出”的原因及表现之二,回报!为什么要把自己知的东西说给别人听?当说的目的是为了回报时,祸从口出便不可避免。

助人为乐,帮助人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助人不一定都是快乐,有时还会产生诸多困惑、烦恼,例如在做了好事而不被人感知或被人误解甚至恩将仇报的情况下。孔子的一生都以教人、育人、化人为乐,但遇到冥顽不化的小人时,也会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怨言。

每个人生来都是赤条条、一无所有的,如果没有父母和他人的帮助,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每个人都有助人的本能习性,是维持个体生命持续存在的必然需要,是真正的无私,没有也不需要人的意识的参与,一切凭借感觉、顺其自然,就像牛顿总结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你的作用力帮助了我,我自然会产生反作用力而帮助你,没有作用力就不会有反作用力,没有你就不会有我。

自从本能的反应上升到意识的反映,无意识的本能被边缘化,有意识的需求必然成为主角和中心,面对自己所要帮助的人或一切,每个人免不了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应不应该帮助你?这样的思考在脱离自然标准之后,人的判断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或参照物,对我有益有利就是应该,对我无益无利就是不应该,而有益有利的表现就是有没有回报。当助人有了回报的意识和需求之后,为了回报而助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和目标。这就是私心,不论做什么事、大事还是小事都必须有回报,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私心存在于意识或自己,公心存在于自然或大众,人与自然从统一到对立就是这样开始的。公而一定会忘私,私而一定会忘公,有自己必定无他人,有私心必定会忘记或忽略公心,因为私心与公心成反比,私心越重,公心越弱。

由此看出,我们说助人为乐,其真正的快乐就在于无私即没有回报意识的助人,一旦有了回报意识,助人的心思必然被利益所囚禁和蒙蔽,见利而忘义、趋利而忘害,只有私利满足的片刻快乐,缺少公利满足的长久快乐。欲壑是填不满的,在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人心除了困惑就是怨天尤人。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可怜?父母心应该是无私的,但并不是天下父母心都是那么地无私,例如养儿防老、重男轻女、望子成龙等就是最典型的私心,有了这样的私心,在不能充分满足的情况下,除了可怜就没有什么了。

为什么说,为什么听?起初纯粹是一种本能的互助需要,我把知的东西说出来让你听和知,你把知的东西说出来让我听和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提高相互间应对自然和生存问题的能力。但自从有了回报意识即私心后,说的为了回报而说,听的为了回报而听,并且私心越重,回报意识越强烈。在回报意识支配下,如果没有回报,一是不会说,二是说了之后会怨恨。

前段时间,网上对扶老携幼等做好事反而被诬告的“碰瓷”现象大大炒作一番,其实质就是人的回报意识在作怪。做一点好事,人们总是希望让对方知道,至少回报一声谢谢或记在心里而感激,如果得不到反而受到诬告,就是典型的恩将仇报、以德报怨,让人怎么受得了。“碰瓷”的人理应受到谴责,但怀着回报之心做好事的人,其行为也不见得高尚到哪里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私而忘公的人是不会主动做好事的,为了自身利益或回报才会做一点好事;公而忘私的人才会主动做好事,为了大众利益或不需要回报的人会一辈子做好事。

当一个人只看到利益回报时,在其它方面就会变成睁眼瞎,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助人的目的被边缘化、可有可无。在他的眼里,有所回报才是真的善的美的,没有回报就是假的恶的丑的,说出的东西必然是真假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恶作善时善亦恶,丑作美时美亦丑。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