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情感美文 >

情感美文

母亲珍藏的粮食票证

情感美文2022-01-08148举报/反馈

我的母亲今年93周岁,虽说记忆不如从前,但大事不糊涂,这不,听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母亲大人亮出了她的珍藏,并教育孩子们一定要珍惜并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惜福知足。

母亲珍藏着什么样的宝贝呢?我们都睁大了眼睛盯着老人家的手,只见母亲一点点拿出来的是曾经很熟悉的粮本、粮票和粮食储蓄本。一下子,母亲的珍藏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

粮 本

首先看到的是我家的粮本,全称《长春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这是64开横开本,天蓝色塑料套封,长春市粮食局颁发的。
(m.taikS.com)

这一件母亲的珍藏,我再熟悉不过了。凭证定点定量供应粮油的年代似乎已经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很久了,可往事如昨。那时候,每个月7号是父亲母亲开工资的日子。母亲拿到当月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好这个粮本,米面布袋还有盛食用油的器皿,带着我们去粮店买口粮。一般的话,每个月上旬粮店里总是排着长队的,开票交款要排队,称取粮油也要排队。每次把口粮弄回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力并且不能怕脏才能完成任务。那时候许多人家的粮食定量不够吃,总是在新的一个月开始时,抓紧去买这个月的定量粮食。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必每个月去粮店排队买口粮的呢?又是什么时候,我们社区附近的粮店消失的呢?母亲珍藏的这本粮本上,最后一次复查登记的时间是1996年1月15日,距离现在差不多有23年之久了。在供应登记栏记载着1996年1月份的粮食供应标准是:大米3公斤,面粉3.5公斤,粗粮2.5公斤,豆油1公斤。供应登记栏大米分精制大米、标一大米,面粉有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还有挂面。粗粮有玉米面、玉米碴,另外还有豆油和精盐。

记忆里,面粉里曾经有“富强粉”和“七五粉”,粗粮中还有高粱米,这些品种在1996年的粮本上已经没有了。记忆里,改革开放之前,每人每月的定量细粮供应量是4公斤,而这本粮本上的细粮供应量是每人每月6.5公斤。还有食用油的供应定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每人每月200克,到1996年的每人每月1公斤,虽然都是定量供应,但变化也不小。

这件粮本后面还别着家庭成员的《口粮定量供应标准证明》,成年人每人每月的口粮定量是依据你的职业身份,由单位审核,粮食管理所审批后,定期发放一张定量供应标准证明,凭着这张证明来获得粮食供应。学生是由学校审核签发的,婴幼儿一直到学龄前都是每年要去粮店办理供应定量变更的,俗称“长粮食”。高级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则是“红本”待遇,在定量供应标准内,没有粗粮,全部都是细粮。

粮 票

母亲的珍藏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粮票。其中有一小捆全国粮票,具体品种有1966版五市斤全国通用粮票,1965和1966版三市斤全国通用粮票,1965版一市斤全国通用粮票。这些都是家人在那时候出门出差随身必备的票券。记得到粮店去取全国粮票除了扣除粮食定量外,还要扣除食用油定量,也就是说全国通用粮票是带油的粮票,守家在地绝不会使用全国粮票。

母亲的珍藏中比全国粮票更多的是吉林省地方粮票,摊开来看看,有10斤的、5斤的和1斤的,还有4两的、2两的和1两的。有的票面崭新,也有许多票面上保留着浓重的使用痕迹,折折皱皱甚至是油渍麻花、黢黑黢黑的。

看着这些粮票,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前的日子里,去早点店买油条,去饭店买馒头烧饼,去糕点店买点心面包等所有粮食制成品,都是需要凭粮票购买的。那时候去买食物的时候手里不仅要攥着钱票,还要攥着相应的粮票,否则便买不来。

粮油储蓄证

母亲的珍藏中还有一本长春市粮油供应公司制发的《长春市粮油储蓄证》,也是64开横开本,红色封面厚纸印刷,“储户须知”第一条这样写着:根据粮食“三不变”政策精神和限期供应办法,对超出供应月份粮证结余的粮油,本着储粮自愿、品种兑现的原则可存入此证。这份粮油储蓄证是东三马路粮店在1990年11月14日签发的,证上记载的储粮数是特粉23.5公斤,标粉208.5公斤,大米57公斤,还有粗粮294.5公斤,总共是593.5公斤。可见,这个时候,我家里的粮食已经有了不少结余,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改变。

看着储粮本,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父母在商业系统工作,我们孩子都处于长身体状态,特别能吃。不巧,这一年我父亲又得了重病住院治疗。这时候可难为了我母亲,照顾我父亲,就已经累得精疲力尽;而我们两个中学生,也还需要母亲打理餐食。母亲最为难的是粮食不够吃,尤其是细粮,定量供应的根本就不够,逼得妈妈没办法,只好偷偷去西三马路附近花钱买粮票,再用粮票到饭店买大米饭或者馒头。后来我们知道了母亲买粮票的事,都难过了好长时间。

母亲珍藏的这些粮本、粮票和粮食储蓄证,承载了母亲多少难以忘怀的日子,有多少为难时刻的经历,蕴含了多少对于口粮的认识呀。难怪母亲一直珍藏着这些和“吃饱”“吃好”“吃健康”相关的票证。这些小小的珍藏,见证了我们家的生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不够吃到吃不了,那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呀。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从实现小康到复兴伟业,在母亲的珍藏里,我找到了深刻的印证。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