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送千年客去 移一个关来

随笔美文2021-01-27183举报/反馈

  作者:孙钦良

  旧时洛阳地界,有三座函谷关——

  秦关,地处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雄峙于洛阳长安之间。

  汉关,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修建于汉武帝时,是洛阳西边最近屏障。

  魏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址近黄河,离秦函谷关5公里,曹操为西讨张鲁、马超而建。

  今天单说汉关楹联:“送千年客去,移一个关来。”此联开宗明义,交代汉关来历,牵出一个人物,引出一个故事——原来自汉室兴起,长安(地处关中)作了帝都,时人便视关中为京畿,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外”。关中户口高贵,关外居民平贱。

  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水军司令)杨仆,原籍洛阳宜阳县南湾村(今新安县境内) ,他“屡有大功”,被封为“关外侯”。但他“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请求朝廷把函谷关往东边儿挪一挪,好把他的老家圈到关内,使他成为“关中人”,而不是“关外民”。

  这请求在今人看来,有点过分,纯粹是在搞自我心理安慰嘛!但汉武帝说:杨仆屡建战功,这点要求,准了!再说了,他自出资,那就建吧!呵呵,就这样,汉函谷关就在新安县落户了!上面这副对联,说的就是这件事。

  汉函谷关仿秦关建筑形制,同样建有雄伟的关楼,关楼下正中开门洞,车马人等过关,皆由门洞出入。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其一:“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其二:“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功始将梁”是说汉函谷关得以建造,功绩始于杨仆。“将梁”:“将梁侯”之简称,此爵多封给有功的将军。杨仆是名将,他担任楼船将军后,率水军平定南越国,居功显赫,被封为“将梁侯”。

  “今附骥”是对联作者的自谦。意思是说:我今天能为汉函谷关题联,是因为沾了杨仆的光,因他建造了这座关,我才能“得附骥尾”,题写这副对联。

  “得附骥尾”有出典处,此不详述。总的意思:蚊蝇本来飞不远,但蚊蝇附在良马尾巴上,就可以远行千里。此词本有贬义,如“附骥之徒,托师门以自重”“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等,都是例句。但到后来,“附骥尾”渐成中性词,即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再到后来,成为谦辞,亦作“附骥”“附尾”。

  “我为尹喜谁牵牛”,向来有多种解释。我的解释是:七个字中,包含一典故,牵涉仨人物。第一个人物是“我”,即对联作者。第二个人物是尹喜,他是甘肃人,官至周代大夫。周敬王时,天下将乱,他辞去大夫官职,转任函谷关(秦关)令。有一天,他预见老子将西出函关,在此经过,于是早早等待并最终促使老子写下《道德经》,此事有名,屡见典籍,作者特提此事,大意是说:今天,我很想成为尹喜,天天守在关楼上,等待像老子那样的圣人到来。“谁牵牛”三字,既是设问,也是肯定回答,即肯定“不会再有谁为老子牵牛入关了”,这是浩叹,也是悲哀,因为像老子这样的圣人,再也不会出现了。

  “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上联说周朝的老子,牵出了秦函谷关;下联说汉代的杨仆,牵出了汉函谷关——“周柱史”:周朝史官名称,这里特指老子;“漫询”:意为遍地查询,即到处寻辑老子从函谷关经过的胜迹与逸事;“雄关”:特指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汉楼船”:指汉楼船将军杨仆。此联大意:面对名胜古迹,盘点漫漫历史,寻找圣贤胜迹,期望看到老子留下的踪迹;面对雄关要塞,仿佛可以看到楼船将军杨仆跃马征战的风姿。
来源: m.taiks.com

  这两副对联,有共同特点:面对汉关,笔涉秦关。每副对联中,必分出一联来写灵宝县境内的秦函谷关。此种写法,好处有二:第一,点明汉关与秦关的关系,交代汉关来历,丰富联语内涵。第二,远溯周朝的老子,近写西汉的杨仆,表现历史沧桑感。

  虽有共同特点,却非一人所撰。前联作者葛邦炳,民国新安县县长。1921年的一天,他驱车关下,见“基壁凌蚀”,感叹此关自清顺治年间重修之后,300余年未再修葺,恐将“淹没于荒烟……”他多方筹资,重修此关,历时一年半完工。

  后联作者由升堂,字仲贤,号阜垣,山东人,清代书法家,他写此联,用隶书,题在门洞西面。

  门洞对联之上,还有大字关额:“汉函谷关”,四字赫然,出自康有为之手。康有为当年“游陕过豫”,在河南多地留下墨迹,他写的汉函谷关对联更精彩,留到下期赏析。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