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禅机小故事感受生活哲理(精选69句)

励志名言2022-04-29194举报/反馈

1、佛学简介

2、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3、信徒说道:城垣造好了。

4、信徒说道:毫毛造好了。

5、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6、信徒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7、——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8、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9、以警句形式浓缩全部佛典之精华。

10、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11、信徒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12、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13、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14、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勾画了一座城垣。

15、无德禅师答道: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16、要有所求,有所不求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7、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神秀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9、有一位信徒问无德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20、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21、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是由执着所造成的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22、放下贪欲,才能远离痛苦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23、无德禅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告诉信徒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24、无德禅师又问:当你造毫毛时,你是用全部的心去造呢?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25、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放下呢?

26、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27、生活,不是为了去生气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28、其中有指导世俗生活的教诫,有可作为座右铭的警句,有可作心理治疗格言自警疗法的良方,

29、无德禅师问道:当你造城垣时,你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呢?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30、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31、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一心中有太多的杂念世人因心中杂念太多,所以迷失自我。放下心中杂念,才能得佛法。

32、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认为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33、于是,无德禅师就对信徒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颗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颗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34、放下对别人的仇恨,才能得到一心灵的解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5、放下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j也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解放自己的一心灵。

36、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现实的生活。

37、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大在意别人的毁谤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

38、《金刚经》是一部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的佛学经典。念诵《金刚经》据说能产生无上的感应力,理解《金刚经》可以开悟自身的般若智慧。

39、他有一件宝贝从不离身,就是他念经时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轻时因缘而得,得到后如获至宝,由于历史久远,佛珠颗颗光润亮泽,传为佛门一宝。

40、佛陀的绿色美容法,已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所证实,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跟身体内部的各器官都有关联,身体的疾病、心理的变化,都会通过肤色反映出来。

41、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心不动,就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佛禅小故事】难舍身外之物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他一生信佛,日日积德行善,天天诵经诵佛。

42、生气,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蠢行。生气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怨气与愤怒,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

43、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只要能够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就会拥有快乐。

44、《心经》全文只两百多字,却字字珠玑,念诵就能宁静心灵。其中蕴含佛学精义,若通透了悟,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远离颠倒梦想,自然能开启智慧,证真断妄,离苦得乐,得大自在、大自由。

45、《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行本由鸠摩罗什翻译,经梁武帝时昭明太子分成三十二章,即三十二品,属中观般若学。武则天也曾研读《金刚经》,还作偈子称赞。

46、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佛教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之意,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47、在生活中,是什么让我们不能一心胸开阔,整日被忧郁、烦恼,焦躁、痛苦所占据?是贪欲。贪欲一心不仅给我们带来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要放下贪欲心,只有放下贪欲,才会远离痛苦。

48、一个人要战胜闲言与毁谤,可以不必采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办法,不卑不亢、我行我素、问一心无愧反倒是个好办法。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毁谤,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49、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一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只有一心无外物时,才能让人无所察觉。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内心都要保特一份安宁、平和。有些事不要难以割舍,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要想活得开心,就不要自寻烦恼。

50、人对生活都有追求,但不可过奢,过奢就会痛苦,因为世间事往往是求之不得的j又不可过简,过简就会颓废,因为人生路常常不进则退。所以,我们要有所求,有所不求,重要的是不要去追求错误的东西,否则你就会痛苦不堪。

51、佛教之精华日佛法。佛法,乃佛及无数佛弟子通过修行实践所证悟的真理,它提供一种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堪作个人解决超越生死终极关怀问题的可靠指南,并给整个人类文明提供深刻启迪,可谓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超越时空,万古常新。

52、至于怎样了悟根本大道、洞察人生世界的真谛,从而获得性灵的彻底解放,实现精神的大自由,不是能靠知识获得的,要靠自证自悟。悟道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通过悟道,才能彻底解脱心灵的烦恼、痛苦,体验人生的真正幸福。这很难,但值得一试!

53、《心经》是佛经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可以说这部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叫做心经。《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其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译本。

54、佛教,为东方文明之瑰宝,其影响深远广大,三千年来为无数众生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自后汉以来,佛教输入中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入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传基因。在当今的文明建设中,佛教文化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55、后来,佛珠被一个贼人看上了,于是半夜入室行窃,想要偷走佛珠,老人大声呼救拼死保护佛珠,贼人情急之中举刀砍倒了老人,夺走了佛珠,老人身中数刀,不治而亡。众人目睹惨状,质问佛既慈悲,为何不护其生灵,却任由歹徒胡作非为?佛答日:难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56、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他的弟子很多,据传有s。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57、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往往是自己的执着所造成的。一味执着和-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只有突破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是与非!只有学会变通,你才会看到柳暗花明。

58、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都可能魅力四射,也可能黯然失色,爱美,首先要养护好自己的心。很显然,将心情交给境遇,任由情绪支配,人必然时美时丑,有时可爱,有时可厌,难以保持一个稳定而美好的形象。只有万缘放下,心系当下,于现前而活,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也能使自我形象保持在最自然、最健康漂亮的状态。

59、打破是佛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佛眼里,一切概念,一切框架,不过是颠倒妄想、愚痴执著,皆可打破。事实上,每个人都善于打破,古今伟人、善士,都可以恶搞一番;古今哲理、高论,都可以批驳一番,但这种毫无理性的打破,得到的不过是满地碎片。佛家的打破,是以真知破谬见,以实相破假象,推倒一切思维之墙,在推倒的同时,将人们带进一个无障无碍、风景独好的新世界。

60、疾病见于表征的特点,早就为中医学所利用,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所谓望,就是观察病人的肤色、气色等可视表征以诊断疾病,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一般来说,健康的人往往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而面色自然、有光泽,不健康的人往往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庋应迟钝,而面色或青或白,呈不自然的状态。当然,这是很专业的问题,不必在此讨论。

61、安世高大师,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在《历代三宝记》中记载,安世高大师所译的经典,多达176部;《大唐内典录》中记载是172部;《开元录》中记载是96部。而在现存的《大正藏》中也收录55部安世高所翻译的经典。依今人的考据,其中有17部确定是安世高大师所译的。安世高大师翻译作品是中国佛教译经初期极为珍贵的财富,也是值得今人参考的修行数据。

62、除了佛法的精妙和说法的高超外,外表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天赋条件和后天修炼,佛陀身具色相庄严八十种好,怎么看怎么漂亮,让人一见便喜欢,不知不觉地为他的魅力所吸引。所谓八十种好,从头发、皮肤、指甲、五官、四肢、神色、姿态、声音,总之,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无不美妙,例如:手足里赤;手足润泽;身体滑泽;身体净洁;身体柔软;身体紧细;身色不黑;身体无黡;身毛净洁;身体明净见诸色相。

63、心理因素对肤色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心理上的一点点变化,都会通过不同表情反映出来,肤色也随之而变,例如,一个人高兴时,往往红光满面、喜形于色;一个人暴怒时,往往脸色铁青或面红耳赤;一个人受到惊吓时,往往面色惨白、目光痴呆;一个春风得意的男子,往往印堂发亮,脸有光泽,而一旦倒霉了,则印堂发暗,一脸晦气;一个热恋中的女子,往往神情愉悦、肤色光润柔美,而一旦遭遇失恋等痛苦,则面色灰暗、无精打采……

64、心理的变化对皮肤的影响,最近越来越受到相关专业人士所重视,瑞士权威美容和心理研究机构CNS中心发现:精神压力可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持久的心身功能失调,使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光泽,肤色呈病态。而大量临床医学也证明,皮肤疾病如黄褐斑、青春痘等,都跟心理因素关系极大,烦躁、焦虑、压力、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从而使皮肤的正常新陈代谢被打乱,诱发斑点、痤疮、暗黄等症状。

65、佛学是一个百宝箱,从最肤浅的做人做事的技巧,到最高深的生命哲学,里面应有尽有。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了解他人?怎样美化自我形象?怎样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怎样和他人友好相处?怎样打理好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怎样体验快乐富足的生活?怎样解脱烦恼、痛苦?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怎样擦亮慧眼获得真正的智慧?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怎样赢得人生成就?怎样实现自我超越?怎样为自己播种福缘?怎样安顿自己迷茫的灵魂?等等。

66、随着文明的进步,知识的普及,人类建立和掌握的概念、框架也越来越多,于是,烦恼和痛苦与日俱增。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进入全民焦虑时代了,其他发达国家也差不多,乐呵呵的人群,反倒是那些原始部落。难怪老子说:绝学,无忧。将许多分辨好坏对错的知识、信息装在头脑中,烦恼是必然的副产品。但这不是知识惹的祸,也不是物质丰富的过错,烦恼多多的原因是人们固执地把自己装进有房、有车、有存款、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给别人瞧瞧之类的框架里,不懂得怎样自然地生活。

67、奇怪的是,佛陀不化妆、不整容、不吃营养补品,每天只吃两顿饭,过了午时便不再进食,吃的东西毫不讲究,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或精致或粗劣,从不挑剔;有时参禅打坐,几天只吃一顿饭,一般人过这样的日子,必然营养不良、身体消瘦、肤色枯干,佛陀为什么能身具八十种好呢?因为美化形象的最好办法不是物质方法而是精神方法,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看空过去、未来,于现前而活,心里的杂念少了,烦恼没有了,自然肤色清润,年轻时固然青春俊美,年老了也妙相端庄,男为漂亮老先生,女为美貌老太太。

68、有时候,一个人随着心理的变化,可以一瞬间由美变丑或由丑变美。一位作家曾描述自己亲眼看见的一件奇事:一天,作家和数友结伴,去拜访一位朋友,适逢朋友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相貌平平的女主人。作家心里暗暗奇怪:那位朋友眼界甚高,不知为何娶此凡妻?过不多久,朋友回来了,女主人匆忙跑去开门,当她回身的一刹那,作家惊奇地发现,她的神情容颜全都改变了,只见她面貌如新,神采飞扬,眼里写满了柔情蜜意,分明是一个大美人!最后作家总结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并非想象,有情人真的能变成西施。

69、人是一种聪明的善于解决问题的动物,同时也是一种过于聪明的善于为自己、为他人制造麻烦的动物。为了应付变化万千的世界,为了应付变化不定的生活,为了应付变化莫测的人心,人类聪明地设立了一个个概念,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例如,爱情、友谊、忠诚、背叛、善良、丑恶、公正、自私、成功人士、失败者、优生、差生……人类还聪明地建立了一个个框架,作为经营人生的指南,例如,人应该追求成功,知识改变命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幸福就是过上好日子,诸如此类。各种概念和框架,大大简化了人们的生活,大大降低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但是,世界毕竟在前进,生活毕竟在发生变化,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那些相对固着的概念,终将成为人们的绊脚石;那些相对稳定的框架,终将成为束缚人们的囚笼。于是,烦恼和痛苦产生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