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书店情结,曾让我自恋到怀疑人生

优美散文2021-02-01125举报/反馈

  是他们对我太宠,还是父母“娇生惯养”的原因?作为独生子的自己,我没有变成如他们希冀般优秀,却学会了太拿自己“当回事”,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保持了一贯的“优等”思维,感觉自己的抉择总是对的,纵然不能如愿,也是客观使然。
  有一点,我承认自己没有辜负父母,那就是习惯地爱上了看书。看书让我特立独行,看书让我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但同时,看书也让我痴迷于自己的人生态度,对待事情的执念近乎达到了极致。
  对于叫“小人书”的画册,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人应该记忆深刻,因为那是我们当初唯一的课外启蒙读物。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纯洁单一、一尘不染。
  我们的童年生活都已成为传奇,玩的那些花样也濒临失传,但惟有对“小人书”的痴迷程度可以模仿、可以复制。
  你说如今孩子上网成瘾,玩手机入迷,沉溺于手游……我们当初看“小人书”不亚于这劲头。
  大字不识几个的父母,被我们用各种理由搪塞在鼓里,而“心甘情愿”地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满足我们如醉如痴地“读书狂”。
  我的理由就是“能多学东西”,从当初每到逢集或平日里到街面小书店几分钱地去租着看,到后来就买下,“连环画册”的诱惑让自己充分享受了个人美好时光。父母有时也以学习、做作业为由,埋怨几句,但也乐的孩子能“多认字”,总比出去疯闹、玩耍惹事要好的多。
  现在想想,当时“蒙骗”父母的那些善意谎言是多么的堂而皇之且“高大上”。
  等大了些,“小人书”已经难入法眼,上了初中,应付学习,逼着也让自己关注那些“辅导资料”。书法字帖,唐宋诗词,甚至于伴随流行歌曲而兴起了歌词选辑,再到后来就是古龙、梁羽生、金庸等武侠小说的铺天盖地……
  当然,这些大部头都是去租着看,从一天几分钱到后来的几角钱,租书还是当时的时尚,很是流行了几年。
  从初中开始,学校里其实就已经有了图书室,但借阅是有限制的,不仅借阅书的数量有限,就是借阅哪一方面内容都有明文规定,所以,我们学生去图书室借阅的其实不多。
  但这种情况,到高中以后就不同了,借阅范围和其它限制逐渐放松,下课没事去图书室坐坐,成为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这种“阅读时光”的高峰期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后,秉持对“读书”的爱好,我把这作为了择友标准,志趣相投的“人以群分”自然有志同道合者。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了我,自己感觉在公司平台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立足点。于是,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到了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的岗位,公司图书室也就成为了我的工作基地,利用工作之际“大开方便之门”,可以说自己做的志得意满,顺风顺水。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痴迷竟会让自己走了一段“自以为是”倔强的人生。总是想着自己能创业,能够在社会独立支撑门面,开设一家自己的图书门店,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既能做事,又能成全自己的爱好,一度陶醉于自己的设想而不能自拔。
  为此,自己离开了当初的公司,很煞有介事地在老家展开调研,进行前期选址,并对未来的美好作出了大胆地构想,一时竟有了飘飘欲然的成就感,很为自己的抉择而自豪,感觉成功真的对自己青睐有加,难道真的是“星光不负赶路人”?
  美好的设想毕竟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不要说那时候,就是今天能有多少人光顾书店?更不要说在农村乡镇了。当有一天,自己爬到以往经常远眺、畅想理想的山顶时,远远望去,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依旧可亲、朴实,想起家庭,想起父母,竟然像极了眼前的一切,似乎改变的很少,能够改变的更少,除了岁月年华......一股悲伤漫上心头,冷静让自己回归。
  书店,你是否曾经钟情于它?但钟情怎么能等同于拥有。我是痴迷的,曾经骄傲地认为,这是我兴趣与现实最好的完美结合。
  逛书店,曾经是爱学习和“好孩子”的归宿,能经常去书店逗留是勤学上进的表现。但长大以后,我们不能自欺欺人,我们需要担当,需要现实。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

  【编者按】: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从“小人书”,到武侠,从图书室,到自己的书店,这就是成长,无关输赢,无关成败。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