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我和老伴退休前都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在山西大学任教;女儿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完“博士后”,留校任教后晋升为教授,是教育部认定的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小儿子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是某通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管。同事们夸赞我们夫妻俩,不但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而且培养了三个出色的孩子,使他们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和老伴都干了一辈子教师工作,深知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更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十分注意身教,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记得有一年,我得了痢疾,住进了学校对面的职工医院。虽然人住进医院,心里还想着不能误课,就在病床上备好课,一到上课时间就去学校登台讲课。上完课就精疲力尽了,再回到医院治疗,直到病好出院,没误过一节课。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1981年,我父亲病危,家里拍来电报,但这时正值学生紧张的高考复习和预选阶段,为了不影响工作,我连夜赶出预选考题。第二封电报接踵而至,父亲病故了。我赶紧回到老家天津,料理好父亲后事,又急忙返回太原,忍着悲伤,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当时我家住宿条件差,我常带着儿女到办公室上晚自习,我备课、批改作业,他们写作业、预习和复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耳濡目染,他们的学业不断进步。在我们做家长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三个孩子先后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太原市优秀团员”、“太原市红花少年”。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良好的家风。“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以养德”。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他们热爱劳动,打土坯、打煤糕、挖菜窖、干家务。女儿的第一件毛衣是她节省的零花钱买下毛线织成的。1983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是穿着她母亲为她缝制的花格衣服走进大学的。小儿子也是常穿“大改小”的衣服。但孩子们买书是可以报销的。1981年大儿子考上太原师专生物系,我给他买了一本《辞海·生物分册》,他爱不释手,珍藏至今。1973年,学校推荐我到太原市教干校脱产学习,回校担任了我校第一届高中班语文教学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又参加了太原市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班业余学习。6年时间风雨无阻,从未缺过一节课。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是全班第一名。1982年被太原市教育局评为市教院唯一的优秀学员。1984年我毕业以后,又参加了北师大的函授学习。我老伴也通过艰苦自学,在50岁时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为退休后的写作、发表诗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0岁时读人大博士的大儿子感慨地说:“父母的好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前进的标杆,对我们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我家从2003年开始举办家庭春晚,坚持至今。正如小儿子所说:“每次家庭团聚都增加了继续前进的正能量,激发我们为实现梦想而再接再厉。” 教育贵于熏陶,好品行来源于耳濡目染的好家风,我们家培养了孩子们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使他们在成人成才的路上一路顺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