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科普知识 >

科普知识

处暑节气的历史由来介绍

科普知识2022-08-0973举报/反馈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预示着天气渐渐转凉,大家要注意保暖。那么大家知道处暑节气的由来是什么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处暑节气的历史由来介绍_处暑节气的传统习俗风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处暑节气的历史由来介绍

处暑节气的历史由来

处暑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主要就是反应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有着躲藏、终止意思,也就是说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这个季节中老鹰开始大量进行捕食,万物开始衰退。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有哪些习俗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许多地方都有祭祖及迎秋的习惯,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所以也将其称为“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后以关鬼门结束。

2、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子的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有非常好的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处暑食用对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3、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4、放河灯

处暑还有放河灯的民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主要就是去除晦气,普渡水中的落水鬼的作用。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长江以南地区,俗语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