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新型啃老”消解了奋斗精神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谋生能力,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这些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还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年轻人“啃老”的话题已经讨论过很多,但对于“新型啃老”的认知,不少人还比较模糊。相比“传统啃老”,即年轻人赖在家里不工作、全靠父母供养,“新型啃老”则显得更隐蔽:明明有能力却依然全依赖老人供养自己的小家庭,轻者则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本该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责任,顺理成章地往上一代传递,“啃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并被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 对老人而言,看似儿女天天在身边,可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有苦难言,不仅失去了晚年的自由时光,透支了身体,还得给儿女的小家庭搭钱。“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看似尽孝,实则坑爹,是新型不孝”;也有人认为,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从心理上看,老人对儿女的关爱和帮助是无私的。但儿女既然已长大,这种关爱和帮助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正如专家表示,“啃老族”日益扩军的背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帮助,并不会因为子女成家立业而停止”。可在很多父母心中仍有一种执念,“不能苦了孩子”,儿女或在创业、忙于工作,或在还房贷、车贷等,认为“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我们老人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 从这个层面来说,“新型啃老”的出现,的确与一些老人“大包大揽”有关,并习惯了过度参与儿女的生活,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愿意让孩子甚至孙子来“啃老”。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指出,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的驱使下,许多老人愿意让子女“啃”,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理所当然。因为它啃噬了作为已经成年本应承担起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如果一味让其“啃”下去,不仅可能养出“巨婴”,更会一点一点消解儿女的奋斗精神。 父母养育儿女长大成人,已经很不易,儿女成年之后继续要求父母无条件付出,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应得到舆论的肯定。因此,要缓解这个问题,子女应抛弃“啃老”的想法,主动承担起各种责任,靠自己的打拼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父母应学会放手,让儿女真正独立成长才是“为计深远”;政府、社会也应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年轻一代增强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这样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都大有裨益。(付彪) (m.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