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静音车厢”,更要有“静音文明”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等新型系列服务新举措。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静音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届时,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自行选择“静音车厢”。(10月24日《扬子晚报》) 小孩哭闹不止,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音乐声、影视剧声、游戏声不绝于耳,高声交谈已成常态,打牌吆喝声、饮酒作乐声、呼朋引伴声乃至谩骂声时而有之……对于高铁上的种种喧嚷嘈杂,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都不堪其扰,倍感无奈。对高铁上的声环境,人们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顺应了民众的这一需求,也为塑造高铁以及更大范围公交系统的“静音文明”开了一个好头。 高铁有很多节车厢,但“静音车厢”可能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本质上,“静音车厢”是铁路公司打造的个性化契约服务,铁路公司制定“静音车厢”的标准和规则,等于发出了要约,旅客选择遵守“静音车厢”的标准和规则,选择购买“静音车厢”的座位,就意味着做出了承诺,意味着有关“静音车厢”的客运合同成立了。显然,铁路公司基于这一合同向旅客提供差异化服务,部分旅客能获得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但其他的旅客怎么办呢?当然,有些旅客可能对噪音满不在乎,有些旅客能想办法降低噪音的干扰或者能够忍受噪音,但还会有相当一部分旅客对噪音的忍耐是有限的,即便他们没有选择“静音车厢”。更何况,在其他高铁线路或其他交通工具上,还有大量的出行者没有选择“静音车厢”的机会。 高铁围绕部分旅客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静音服务,是一种积极探索,是一种升级服务措施,值得肯定,值得期待,但高铁同时要向其他旅客提供最基本的标准化减噪服务或安宁服务,保障旅客享有最基本的安宁权。这种基准化服务应该明确噪声“黑名单行为”和安宁权的范围,通过必要的倡导、教育、警示或干预手段,对旅客的一些发声或造声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要求旅客在购票时填报孩童信息,尽量把携带孩童的旅客安排或引导到集中车厢、集中区域,并将孩童位置信息告知其他旅客,满足其他旅客的知情权,便于其他旅客进行选择。安宁权是民法典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高铁提供基准安宁服务符合民法典的精神,也符合维护乘车秩序的规则要求和文明要求。 因此,既要有“静音车厢”,更要有“静音文明”。不仅高铁,普通列车、公交、地铁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应该涵养“静音文明”,这需要有关部门、单位的教育、引导、规制,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克制和自律。“静音车厢”面对的是小众,“静音文明”面对的是大众。“静音文明”是社会文明和社会公德的一部分,只有“静音文明”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受益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大面积、更高质量的满足。(李英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