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靠速度取胜
摘要:“一个暑假,孩子读多少本书比较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每天都在打卡读书,我家的孩子一玩手机就兴致勃勃,一打开书本却哈欠连天”……假期是公认的读书好时光,也是不少家长“阅读焦虑”集中爆发之时。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个暑期,她给读初中的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个阅读训练营,一个暑期下来,可以一口气搞定八本大部头的名著。(8月7日《文汇报》) 不知从何时起,阅读变成了速度与数量的比拼。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能够在一周内“速读”四本书会令他们感到欣慰,如果花四周时间去“深读”一本书却无法接受,简单以阅读的数量作为评判阅读效果的标尺。但阅读并不是赛跑,对孩子而言,短时间内阅读过多的书籍根本无法吸收,这种盲目追求阅读速度的现象,折射出的是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心理,一些家长希望教育也能够像生活一样快节奏,让孩子在短平快中就能飞速成长,这显然并不现实。 家长拼命给孩子买书、鼓励孩子“刷书”,在走马观花的阅读下,孩子根本不可能记住很多内容,大多只能是“看了就忘”,顶多记住书名、主要人物等一些粗浅内容,根本就没有个人的体会与思考,这种“填鸭式”的阅读方式,与教育的规律背道而驰。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学、知识积累,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如果总是让孩子陷入这种不求甚解的浅薄泛读,反而会遏制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在有的中学生写作已经流于模式化、套路化,堆砌名言、搬弄辞藻,缺乏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创造力和个性标签,这类的“套路式写作”实质上就是阅读粗浅的结果。阅读一旦追求数量,孩子在阅读中就没有时间钻研进去,一本书特别是名著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学、美学和哲学价值,想要接触到这些核心内容并且形成自己的感悟,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大家读名著都要读上十数遍甚至数十遍,更何况青少年呢。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些所谓的“速读班”、直播“刷书”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而诞生的商业产物,目的就是为了经济利益,这些都不可信。阅读一定要遵循科学的规律,青少年正处于阅读习惯和兴趣养成的关键性阶段,不要给他们灌输错误的阅读理念,否则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阅读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不需要与他人作比较,更不应该把孩子的阅读作为家长之间暗自较量的砝码,让孩子的阅读慢下来、静下来,真正能够阅有所获、读有所得。 |
相关文章
- 愿受伤的你,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 巧笑烟雨,凝结成伤
- 其实,我们早该分手了
- 不管是夫妻还是情侣,缘分走到尽头,会有的3个信号
- 男性心里“放不下”一个女人时,才会有以下3种表现
- 春节,请不要忽略父母的牵挂
- 追求喜欢的中年女人,做好这3件事,让她主动“倒贴”
- 七月的花谁最美,当然是荷花最美,理由有四条,你能信服吗
- 两性交往:女人想你了,会故意问你以下三个问题,别装作不懂
- 男人正不正经,用不着试探,看这个地方就有答案
- 男人有了外心,想要和你分开,一个表现很准,没有例外
- 对付讨厌你的人,不需要翻脸,记住这3句话,你就赢了
- 谢谢你曾出现,也不遗憾你离开
- 湖北年前的一场大雪,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启迪,香樟树要退场
- 长期有“夫妻”生活的女人,有3个明显特征
- 夫妻“最佳年龄差”是多少?很多人觉得差2、3岁合适,实际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