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墙看不懂,病根是形式主义
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受到不少城乡居民的喜爱。然而近日,有网友反映,在邛崃市,一些“高深莫测”的文化墙设计过于晦涩难懂。记者发现,在文水路75号附1号处的文化墙上,有超过30个晦涩难懂的小篆字,这些字按照上中下三部分摆放,整个墙面上没有一个简体字。在附近另一条小巷墙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题下方,内容同样是用“生僻”字体呈现,记者难以识别。记者随机问十多位路人是否认识墙上的字,不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纷纷摇头。(据2月24日《四川日报》) 在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文化墙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党的政策法规、惠民政策、传统文化等,都可以通过文化墙来实现与群众的互动,起到宣传教育的效果。而像邛崃市这样“高深莫测”、老百姓看不懂的文化墙,看起来很有文化,实际上却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文化墙应该让百姓看得懂,这是起码的要求。可在不少地方,文化墙实际上并没有文化含量,甚至沦为基层的“作秀墙”“遮羞墙”,白白浪费了经费不说,还沦为群众的笑柄。邛崃市一所中学的教师宿舍外有一堵文化墙,设计初衷应该是宣传当地方言文化和土特产等,但墙上却出现了方言中代表**的“蠢人”等词汇。如此“文化墙”,哪里还有文化可言? 为什么文化墙越来越“没文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墙的建设者本身就没文化,而且建设文化墙的动机也非常功利。文化墙本来的功能是宣传教育,可在实际运用时,文化墙要么是作为政绩展示的“炫耀墙”,要么是迎接检查的“作秀墙”。文化墙和标语条幅一样都是装点门面的道具,至于内容如何,有无错字,无关紧要。而且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基层并不少见。2013年西北某省要求街道、社区、农村刷写“健康文化墙”,以此加大卫生宣传工作力度,俨然成为一场运动,结果引来骂声一片。 文化墙粗制滥造,沦为“面子工程”,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文化墙的好与坏,其实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文化墙只有真正让群众看得懂,觉得好,才能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的功能。那些“高深莫测”的文化墙,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化墙,反而不如不建。 让文化墙成为城市和乡村的宣传阵地,成为传递文明的风景,这才是建设文化墙的初衷。要想让文化墙有文化,文化墙的建设者和决策者首先要摒弃形式主义的思想,不能有作秀的思维,只有这样,大方向上才不会跑偏。除此之外,文化墙的建设也要结合实际,宁可少而精,不可大而全。有的地方今天的文化墙是“法治墙”,明天是“健康墙”,换来换去不但起不到宣传效果,而且让群众摸不着头脑。最后,对于文化墙建设,组织建设者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绝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别人的创意,结果闹出抄袭的笑话。 文化墙要有文化。群众看不懂的文化墙,我们不要。千篇一律的文化墙,我们不要。形式主义的文化墙,我们更不要。(徐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