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两相宜的通济湖
出浦江城西行数里,街衢不见,田畴尽头,群山巍然耸列如龙。其间一座巍峨大坝连接两山,气势壮观。整齐垒砌的有斜度石坝上,除了几条直通坝顶的石阶,还有大小不一用葱郁灌木种成的几何图形。其中最上面五个大方块中,很远就看见“通济桥水库”五个红色大字,字形用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可谓别出心裁,自成佳趣,这就是浦江境内最大的人工湖——通济湖,即通济桥水库。 站在坝顶,身后远眺可以看见浦江城里高低不一的楼群,隐约听得见县城里汽车鸣叫的声长声短。面前一泓碧水,轻风微澜,顺着山势绵延上千米,曲折环绕而去,看不到湖水的尽头。远山近峰,披翠沐绿,或清晰,或朦胧,屈突蜿蜒的在水边,站成不规则的队伍,仿若一个人步履不稳,趔趔趄趄,醉在蓝天白云之下。偶尔有一艘快艇,如一支穿云裂帛划过天宇的箭,犁破平静如镜的湖面,身后留一道翻着白花的波浪,顿时,一幅以蓝色湖面为底、小舟为鸟浪作云的画,浑然天成,让人叹为观止。 通济湖是浦江人的母亲湖,当年可以说是举全县人民之力,历几年之功,才有这在浦江历史上堪称旷古之举的重要成果。我老家距离通济湖有一百多里地,我的祖父母生前经常提起自己带着粮食到通济桥做水库的往事,据说当时只要是个劳力,都要来水库工地劳动。我父亲只有十几岁,也有一段在水库工地做工的经历,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水库从上世纪1958年12月开工,一直到1962年蓄水、1965年建成发电,迁移库区17个村子近5000人。后又经过扩容及增渠等辅助配套建设,整个水库灌溉面积达十余万亩,惠及二十多万人,几乎遍及浦江东南所有粮区。南北两条水渠,就像两条有力的臂膀,把整个浦江盆地环抱其中。可以说,水库闸门一开,大半个浦江地域都可以受益。水流南北两大渠道,就像学武之人,顿时打通任督二脉,精气神一下子成倍增长,大半个浦江刹时活了。 绕过大坝,来到了水边的前吴村,当年的前吴古村,是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文积淀深厚的村子。吴姓是浦江西门外的望族,历史上出过许多文臣武将,有发起“月泉吟社”的吴渭,有与赵孟頫齐名的元集贤大学士吴直方,有一代大儒之誉的吴莱,有奋勇杀敌被朱元璋封官授印的吴志德……仅清代浦江整个县只有文武进士14人,前吴村就占文武进士各一人。就这样一个有1800多人口的千年古村,当时仅有近四百人迁居当时的寺后山即现址,其余一千多人大部分服从造水库的需要,背井离乡,散居县内近40个村,更有几家则迁居近至邻县建德、兰溪,远到上海、安徽宁国等地。 站在前吴村前,脚下一片浩渺的水面,碧绿澄清,岸边几只小舟,随着水势微微荡漾,远山近水,绿树掩映下的粉墙瓦房,俨然一幅天成地设的水墨画。距离村子百十米的水面,耸立着一大一小两座绿树崔嵬的小岛,更成为鬼斧神工的点缀。 古村不在,所幸人文薪火相传犹存,现在的前吴村依旧人文荟萃,有“浙江画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吴茀之,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吴自良,有蜚声画坛的著名画家吴山明……居住在村里的前吴人,更是在这一方佳山水千年风雅韵的熏陶之下,借凭靠山临水这一片独特风景,建临水风景带,筑观景民宿房。短短几年,名声鹊起,前吴民宿,已成为浦江打造全域旅游的靓丽一页。 当年举全县之力修筑的用于灌溉、发电的通济桥水库,如今成为休闲佳处、旅游胜地的通济湖,这应该是当年那些战天斗地的先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沧海桑田,放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洪流中,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摘自: m.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