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墙头山脉简说

散文随笔2023-06-09178举报/反馈

从县城往西至墙头,以前要翻越丹山,过彭姥岭。丹山,又称炼丹山、蓬莱山,圆秀交映,苍翠欲滴。相传陶弘景炼丹于此,山脚有丹井,叫丹山赤水,泉可透瓶,又谓透瓶泉;山麓有丹灶、炼丹亭址。山半有石屋,可容床几,乳泉泠泠有声。明朝万历初年,县令倪莆英造禅屋五间,吴学周复建阁,翼以亭榭,称胜地。有半月池,乾隆丙午五十一年,里人于石屋构石柱为栏。外为盘桓径,径腰山而上,旁多翠筿。西麓有簑衣岩,数行篆字不能辨识,使人遐想无数。炼丹山,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千丈岩上有巨人迹、棋枰痕。

现在,穿过彭姆岭隧道,即为合心村,由珓杯丘、唐家田、凤仙头、彭娘岙四村联合建成。顾名思义,合心意为同心协力;珓杯丘,山丘如珓杯,珓杯是占卜用具,像蚌壳,中间隆起;彭娘岙,彭姥娘娘居住,又说老丹城为彭姥岭村,彭祖居住。传说里,夫妻两人,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硬生生地搞成了隔山分居的牛郎织女。

彭姆岭隧道往西,至大岙山。大岙山有天印岩,岩石有六花印。宝庆志:“天印岩,县西七里大岙,其岩如六花印。”大岙山有大岙溪。大岙溪北侧有桂花岩,形状如桂花。

炼丹山逆折而北,起郑行山。宝庆志载:“旧有郑行结庵于此,故名。”《一统志》:“郑行山,在县北十里,形势耸拔。”山半有石磬,击之铿然。郑行山产灵草佳茗、白垩佳荈,丹桂尤盛。山阴有石井潭,其石方窦如井,旱祷辄应。郑行山之北有黄溪,流经黄溪村,然后入海。黄溪是冷水溪,俗话“山北之水西北流”。明朝时,有位新任的知县从黄溪渡进入县城,行至郑行山山脚,停轿小憩,一计路程,渡口至此,在此入城,恰好各七里,于是建亭,名七里亭。

郑行山折而向西,曰百祥山,曰化林山。嘉靖府志:“百祥岙山,县西五里。”道光志:“化林山,县西七里。”稍北,曰洋巴山、桃湾山。道光志:“洋巴山、桃湾山,县西十里,至白墩岭而尽。”

据《俞氏宗谱》载:宋端(píng)年间,俞氏始祖郡马寅官自宁海迁此卜居,因北临大洋,名村为洋北。嘉靖《象山县志》作“洋笆”,清乾隆《象山县志》作“洋巴”,民国《象山县志》“洋巴”“洋北”并存。举人杨仲点《重建丽巴庙碑记》云:“虽然丽巴之脉,粤自茶峰,耸秀上逼,层霄朝阳,跃凤以建治,石桥狮吼而奠里,洋巴之胜,西沪称雄。”白箬岙和凤凰山诸山水经乌溪桥和蜈蚣桥分别汇入大溪,再入海。

洋巴山有三座山峰:射箭山、大坑头山、狮子山。石质为青石岩。射箭山蓊薆菲郁,山顶层开辟为茶场,山茶秋兰,清芬袭人。山穴有石声庵、邋遢岩、上水孔、塘孔、水孔滩等七处泉眼,飞花溅沫,水声铮铮,似有回应。水质清澈阴凉,富含矿物质,曾建设射箭山矿泉水,广受市场欢迎。

射箭山的得名来自于徐福的传说。徐福向秦始皇报告说:“长生不老药本来可在蓬莱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鱼守护,无法近前取药,请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药心切,批准了徐福的请求。秦始皇带上连发的**,在芝罘射杀一条大鱼。徐福在洋巴山最高峰,看见西沪港隐隐有大鱼,便弯弓投射,鱼身中箭,化为乘鳌山。镇海姚燮《西沪棹歌》云:“厜天半耸青尻,赤脚真人跨石鳌。”乘鳌山在洋巴村后,山势崔巍高耸,山体青翠欲滴,山端如鳌尻。徐福站立处,称为射箭山。站在射箭山,俯瞰村庄,西沪港浩淼无际,村墟楼阁,载沉载浮,俨然船之乘风破浪也,晴波上下,一碧万顷,倒影涵虚,下临无地,如船之坐于春水也。《洋北船地记》云:“洋北村区域分三块:如船舱,路挺立三旗杆;如桅樯,田野鳞次栉比;如张锦帆,秀塍交错;如系缆索,前锁孤峙;如錨巨艫,塘头如后殿舵。白蟹潭的激流是急水,是之,恍然闻欸乃之声。炊烟与孤鹭齐飞,蜃气共层楼一色,湖(píng)岸阔,泛宅人间,风静澜安。渔歌唱晚,响穷羊渚之滨;舟子扣舷,声绕哈门之屿。耳嘈嘈其失听,目炯炯而丧精,一瞬一息,熊极妍缦。”

桃湾村,传说明朝建村时,山湾桃树满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想象多么美好啊。

白墩岭,一岭二名。西称白墩岭,北称陈山岭。按《王氏宗谱》记载,元朝时,墙头舫前村王姓夫妇在此割草,冷饭包挂在树枝上,天寒地冻却温而不冷,实为长生之地,遂卜居。因村西海涂滩有八个泥墩,名村八墩。八白两字,方言音谐,称白墩。雍正县志:“陈山,县北十五里,山东南为陈山渡。”

丹山之南是凤凰山,出史家山隧道,汽车行驶在吊水岩大桥,青岙山连绵起伏,不断后退。青岙山西南麓有巨岩,终年滴水,称滴水岩,滴吊两字,方言音谐,称吊水岩。民国《象山县志》记载,宋宁宗四年(1198),象山县令韩元礼自山西长安徙居县城,后定居外韩,后裔析居于此。吊水岩西北处有董师庙,又名董司庙,古名圆峰庙。

青岙山向西为山根俞、麻车岭、谢家山和仓岙山。仓岙山分内仓岙和外仓岙,岭曰仓岙岭。仓岙山森林覆盖率高,山水蕴藏量足。泉眼多,山根俞的上水孔,吊水岩的下岙井,大堰头白蛇洞,山垅田边的樟树井,流水咕咕,常年不涸。仓岙山之东有涌泉潭,尤为著名。宝庆志:“涌泉潭,县西南十五里。岁旱以白鹅祭之,铙钹方鸣,泉即涌出。”溪流有清水坑、白龙潭坑、上山龙根等,皆为南北流向,流入乌溪。仓岙山片有30多口水井,其中5口饮用井,余为农用。仓岙水库建成后,农用井基本毁填。1958年至1970年,兴建7座山塘水库,总容水量1.6万立方米,仓岙水库建成后,尚存4座。

仓岙水库南有茅洋岭村,位处仓岙岭脚其人岩处。中洋山、仰天头山、捣臼坑山、白岩头山等群山环抱;余家庵溪、南边山溪、吊水坑溪等溪水环绕;吊水坑桥,下溪坑桥等古桥沧桑。村舍石头垒砌,路面卵石弹砌,或者石块铺设,人称石头村。民居隐在林竹中,石墙青瓦微露;炊烟袅袅地在树梢升起,鸟声婉转,鸡鸣狗吠,可谓世外桃源。

仓岙山水注入大溪,流经大溪蒋,由黄溪入海。大溪蒋原为亭溪乡驻地,地处大溪东岸,青龙山南麓,青龙山小而低矮,如未化之龙,又称蚕山。蚕山北为黄溪村,土地呈黄色,故名。

过凫溪桥,折而西南,至塔岭村,为象山港大桥入口。塔岭之得名,一说矮山如塔,山岭盘牙,故称。一说太(píng)军攻陷象山,山根人顾景鋗从虐,盘踞城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宁波郡克复,顾被邑绅所捕获,送道宪,伏诛,勒碑造塔纪其事。“塔岭”地名为远近所知。再有一说,昔日,靠近大溪一侧有塔山,山上建造保生娘娘塔,塔有三层,最上层有保生石。善男信女忏拜上香,然后摸着保生石,必然早生贵子。

大溪距丹城十里。大溪西为大雷山,和丹山遥相呼应。沿着大溪向南,西折为蔡家岙村,蔡家岙在大雷山东麓。大雷山山体高大,谽谺奇崛,如屏阁,如葆盖,如鹍之抟,如虬之攫,怪石危岩,不可名状。

象山解放初期,土匪陈惠潜伏在大雷山,被**围剿时,逃跑到蔡家岙村,躲在粪坑里,逃过一劫,又逃到茅洋牛料山上的茅蓬中,勤务兵洪明德索要部分赃物而不得,开枪击中其头部,死亡。陈惠的斗争大会,人山人海,控诉之人极多。

蔡家岙东南有清潭山。“清潭山,县西十里,上有七井如连珠。”清潭山水北流经过塔岭东北,至黄溪渡入海。蔡家岙有杨梅井,水性清冽芳香,注于瓷瓶,即外沁。蔡家岙村段渠道,输送仓岙水库的灌溉水的渡槽,雄壮沧桑,摄影好去处。

大雷山绵亘数十里,山西石壁潭,上有石壁,高十余丈,悬瀑泻入潭中,深不见底。相传,永明寺僧在清潭求雨,不小心失落水盂,翌日,在石壁潭祈祷,竟然得到水盂,人谓二潭相通。上有石霤注之,石壁间菖蒲茙茙然。宋朝主簿陈震祷雨立应。山之后有丽水岩,水倒流不涸。山之前有灵龟岩,灵龟岩在大雷庙之左,宛如龟。大雷山顶有岩穴,俗名仙人洞,可容十余人。光绪末,有僧成章坐禅于此十年。主峰顶上有一天灯塔,俗称天封塔,塔身圆柱形,乱石砌,东、南方开两洞,为风口石门;塔南首筑乱石砌长廊,顶部乱石封面,与塔身连为一体。天封塔,为风火塔,为渔船航标,石砌长廊堆积禾柴,黑夜里点燃,塔身里熊熊的火光,是迷途者生的希望。

大雷山蕴水量丰富,山川支流纵横交错。大雷山小坑溪,大坪头溪,洞岩庵溪,山坑溪,双龙潭溪,石鼓溪,舌龙头大溪坑溪,大坑山溪,皆汇入大雷溪,合石鼓岭山溪、头脑山大溪坑,和坟坑之水,流经方家岙、墙头两村,出登瀛桥,北注西沪港。溪水清澈见底,溪岸绿树成荫,成为旅游休闲好去处。

大雷山与白仙山交界处为石鼓岭。道光志:“岭上有石如鼓,击之有声,故名。”经石鼓岭向南,往茅洋南充、屠家园村。树林茂密,卵石弹砌的山岭伸入荫翳之地,显得幽长深邃,故云:“一岭斜矗,如游丝袅空际,曰石鼓岭。”

白仙山,号称仙山。传说徐福东渡之前,隐迹于蓬莱山,在此和仙人朝夕相处。明代周枫:“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窈霭洞天里,神仙日往来。”山峰连绵起伏。主峰白仙山海拔548米;陡峭的绝望谷直插云霄,斜壁成70度;绝望谷上有希望顶;野猪窝树林茂密;观官渡,意谓观看仙人官员飞渡;白蜡烛台山顶峰有白色岩石,形若蜡烛台,清水潭的山水清澈甘甜;头脑山,或云山形如人脑,或云岩石大如斗;白米岩山的山顶岩石圆如白米,农谚云:“白米岩山白雾蒙顶,不出三天必有雨。”陡峭的大坑山有天坑;屏风山,形如屏风;门前山在方家岙村前;地势(píng)缓的长冈,山脊绵长。山嘴分叉的火叉山头,状如烧火棍。溪里方村西南首的金字山,形似金字,山顶坡度大,杂树丛生;拗弯坡缓;靠近百丈潭坑为(píng)坡。溪里方村南首的香火山,形似骏马,山巅叫马咪头,坡度较大,有杉木基地。山腰叫马鞍仰,坡度较缓,山腰拗弯处有岩石,岩顶曾有三棵百年古树,岩石下有洞,称香火盏,洞外有灵泉,洞内供神道,里人虔诚膜拜,香火旺盛,故名香火山。山坡叫马尾巴。香火山以毛竹林为主,山峰也叫书房山、布拦腰、莨萁袋、小菜地和排竹园山等。

石鼓岭之西为王公岭,王公岭又名黄牯岭。镇海文学家姚燮《西沪棹歌》:“王公岭势左骖騑,止息亭高控翠微。遥指莲花千叶影,濛濛都作绿烟飞。”黄牯岭岭北为相公岭,是儒雅洋和墙头的民间交通古道,东北起自溪里方村石垒头,西南至西周镇箬岭村外岙箬岭脚,长约2530米,弹石路。岭顶有亭。相传有个家庭,夫妻恩爱。丈夫出远门,了无音讯,妻子天天站在岭顶,盼望相公归来,因名相公岭。

相公岭以西是西沙岭。“岭之半有响岩,中空洞,击之有声。”西沙岭因西沪港得名,古时称西沪港为西沙港。西沙岭东起墙头镇岭下村倒马坑,西至西周镇欧阳桥,全长2180米,鹅卵石路面,称为“十里西沙”。岭顶驿亭是旧驿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元朝至正年间改为止息亭,岭顶止息庵周围是八十亩茶园,绿色环抱,鸟语泉流,空气清新。止息庵有大雄宝殿,千手观音堂,另有供香客休息十余间客房,斋堂一座,洁净宽敞,是观景静修的上佳之地;西沙岭脚西谷庙,为要塞之地,庙不知何年建造,中列神像,庄严威赫,灵显异常,香火不替,求者盈门。岭东山腰有半岭亭、石头婆婆牛大王庙;西坡岭下有欧阳桥及凉亭。西沙岭是明清古驿道,是象山至宁海和甬城的主要商贸古道之一。古人登西沙岭,留下很多优秀的诗篇。王叔华《登西沙岭口占》:“一重路转一峰遮,策蹇行来石蹬斜,忽见牧童岩际出,满头红紫插山花。”王莳蕙《山中口占》:“消残浅雪便东风,人在春光骀宕中,三径碧茵浓似罽,戏调脂粉补新红。”时至20世纪60年代,西沙岭仍然是交通要道。山上人来人往,背毛竹挑竹器的,抬猪跟狗的,络绎不绝。现在虽然弹石路保存完好,但是已经柴草疯长,冷落下来了。

西沙岭脚岭下村是宜居之地。清乾隆年间,雍进士袁澄《岭下村居记》云:去邑治西二十里而遥,为西沙岭。陈氏世居其地,背依崇山,如屏如障,面临沪 海,云霞朝夕变幻,俨然一幅水墨丹青也。田亩环庐,禾粟桑麻遍野,鸡豚累累栖篱下,居人可耕、可采、可渔,风俗亦朴厚,宛如太古遗民。余下榻数旬,适际中秋,时见月映虚窗,烟光吞吐户牖间,亦村居之胜概哉,因走笔记之。诗曰:“千寻高岭曰西沙,岭下离离百十家。近水村居多竹树,傍崖落遍桑麻花。暮来山色微微映,晓起溪云淡淡遮,信是此间风朴古,不随世路逐繁华。”

岭下村和舫前村之间有陆家山。两山相重者,曰万松山。《象山杂咏》注:“万松山下又有长老山。”万松山,自白岩山西过数步,其麓有智门寺。《蓬山清话》:“城西二十五里智门寺,外有琴溪。”智门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前后有九条山冈,如龙脉,始称九龙寺。传说寺僧多达999个,号称千僧院。北宋治(píng)二年,宋朝宰相史弥远探望住寺静修的母亲周氏,赐银二百两,赐额智门寺。智门寺有黄庭坚书写的苏东坡赤壁赋诗碑,有史越王夫人墓,有六角塘、万松山等文物胜迹。

白岩山和大雷山遥相呼应,峻拔削立。“白岩山,县西北二十五里,”东麓有石门岩、大门岩和马迹岩,西北麓有紫云潭,西有紫川潭。”

民国《象山县志》:“白岩山石门岩有白鲎神。”虹,方言称鲎。民谚云:“东鲎晴,西鲎雨。”“东鲎日头西鲎雨。” 鲎在东主晴,在西主雨。姚燮《西沪棹歌》:“石门天半鲎神宫,石巘夭斜树郁葱。我有一筹从汝借,愿身常健岁常丰。”传说,清道光年间,每年六月初六日,村人备酒肴祭祀,否则年谷不熟。石门岩有碗出借,有事家欲借神碗,先期叩岩默祷,明日往,则如数在岩侧。鲎神曾就人家诊病,多愈者。或有愈后,往岩问杨姓者,想要酬谢,无所见。有老人告以是神非人,始骇然。故得以杨府神称之。

大门岩削壁数百丈,猿猨难跻。岩顶常年雪雾迷离,岩中春草萋萋,岩下堆着磷磷齿齿的乱石,如怒猊排列。晨曦依稀仿佛,晚霞光怪陆离,常常有靑兕吼叫,时时有白蜺腾飞。有人看见霜鬓长垂的老人飘飘忽忽,有人在岩石的缝隙之间发现杯具茶盘,有人捡到丢弃在山路中的鞋帽,乡人都说这里是古灵境。

马头山是白岩山一座山峰,也不知有几万亿株修篁,也不知有几百年的古木。中有马迹岩,方圆十丈,高百尺。巨石如砥,上錾圆窍大如碗,岩腰巨石星罗棋布。传说仙人曾在这里上马,母马昂首立,小马如连镳。依稀见马足,马蹄蹀躞深,浅森错交,如见骏马振策驰逐,并辔翱翔,感觉这里就是茫茫仙境,深邃的玉宇。

自白岩山东过数步是下沙山。道光志:“下沙山,县西北三十里。”过高架岭隧道,到达莲花。高架岭向北是盛王张村田螺山。盛王张村内小坑弄、长叶坑、田螺山溪坑发源白岩山。村北叉头坑小溪,发源碧江岩,溪长近千米,水源短促。

每到夜晚,西沪港渔船聚集,渔火星星点点,蔚为奇观。舫前王氏宗谱把“方滩渔火”列为八景之一。墙头陈氏宗谱把“西沪渔灯” 列为八景之一。岭下村县学生员陈栻《渔船灯》云:“芦湾荻港夜苍茫,小艇渔灯渐吐芒,摇处是因风出峡,淡来多为月当樯。蚌珠照水探防误,鱼眼凝波射益彰,**篝旁眠未妥,却疑篷背漏晨光。”在下沙观赏渔灯,尤为赏心悦目。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píng)提高,这类景观已经消失。唯当年姚燮站在下沙蛤蚆嘴观赏西沪港,写下的《西沪棹歌》,山色港韵,心旌(píng)远:“东西塔影远云遮,冉冉炊烟接下沙。日落海山僧磬寂,一行飞雁入洋笆。”诗中所指的海山,孤峙海滨,潮退后,游者可涉,仿佛凌波虚步,不乏趣味。

由田螺山至虾蟆嘴,俗称蛤蚆嘴。蚶岙岭北折,群山至淡港门而止。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