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过年真味是故乡
元宵夜的喧闹声渐渐远去了,这个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算是过完了。不知什么时候起,从大人到小孩对过年似乎不再那么期待和兴奋了,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所需应有尽有,所以孩子们对年不那么迫切的期待了,年的味道也随之淡了。随着时光的溯回,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过年。就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有新衣服穿,只有过年才有好多好吃的。想起每年奶奶巧手剪出花样繁多的窗花,妈妈包的精致水饺,还有爸爸挥毫写下的一副副春联。 为生活而奔波的我在新疆已生活了十几个年头。入乡随俗,每年感觉新疆的春节与南方春节有所不同,基本上就是北方和南方春节习俗的结合体。因为在新疆定居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各省风俗都有差异,所以说新疆人过春节更是丰富多彩的。新疆的汉族,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塔吉克等民族的春节的喻意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禾草喷绿的时候,前后春分节开始,称为“诺鲁若孜”。从时间和景色上看,新疆的春节更贴合“春天的节日”这个名称。哈密维**农民的祭青苗仪式是发展与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气息的春节庆典活动。 比如新疆过年时,维**族去给亲朋好友,或是长者拜年,以及待客都很有讲究。过年家中来客,主人都要穿戴整齐,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更是要恭请尊贵客人坐在上席,铺上就餐用的漂亮精美“饭单”。摆上油炸馓子,端上油馕、各种糕点、干果,冰糖等。用过年专用的精致茶壶给客人倒清茶或奶油茶。而且由女主人亲手把壶,或是安排专门倒茶水的人员寸步不离的侍奉,直到客人离去,家家如此。待饭做好后端上来,抓饭待客是新疆民族人传统习俗。他们把吃饭看作是很神圣的仪式,饭前要提一壶清水,请客人洗手。吃饭中间不许吵嚷喧哗,这被民族人看作是一种礼貌和待人处事的修养。吃饭时,客人不可随意拨弄挑拣盘中食物,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做饭的锅灶前不许闲杂人等随便走动,因为他们把灶台看作是他们的圣地。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尽量吃干净,而且保持餐盘的整洁,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可见他们对食物的敬畏。由其是共盘吃抓饭时,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祷告感恩的意思)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那样视为不礼貌。 这只是新疆过年其中的一个细节。 夜深了,耳边依稀能听到几声烟花绽放的声音,内心的孤寂在璀璨夺目的烟花后显得更为茫然,惆怅从心底蔓延。思绪在故乡的年味里追忆,就像心房里长满了萋莽的青草,寒风拂过,哗哗颤响。 我的家乡在重庆,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居重庆最高点。虽然穷乡僻壤但过年的热闹景象更比城市犹有过之。基本上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就开始热闹起来了,镇子上各色花灯,烟花彩炮,风筝,各样点心,食品,服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采购年货的人头攒动,喧嚷不息。爸爸则是从腊八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因为小时候爸爸是镇上不多的几位老教师中,唯一会书法的人,所以镇里人们每年春节都是请爸爸帮他们写春联,这也是爸爸最乐意帮忙做的事了。来请对联的人只要说出要几联,分别贴长辈房门,还是小年轻的房间就可以了,爸爸就按照房间主人写出相应意境的祝福春联。让乡邻家家都允满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还有家家院里的鸡窝,狗洞,猪圈上都要贴横幅什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等,以寄托新年希望和美好愿望的吉祥字帖。这就是每年我家春节前就门庭若市的原因。 离开家乡的日子久了,每年到春节的时候,故乡那亲切熟悉的浓浓年味便涌上心头。今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回老家陪父母过春节。郁郁的心情一直无法释怀。长久积累的这种思乡之情,在心中生出根须。父母的味道,家乡的年味也就在意识中不断地成长了。成长出了思念,成长出了乡情。远在他乡的人,都有自己故乡的味道。这是地域的味道,是乡音的味道。 说起过春节家乡饭菜更多的缘于母亲的记忆里,炊烟是与腊肉、腌鱼,薰香肠、烤鸭,童子鸡,油豆腐以及品种多样的酱菜,蒸年糕、蒸包子,烙芝麻饼等联系在一起的。而我最爱吃母亲做的梅菜扣肉,还有粉蒸肉,还有很多很多家乡美食佳肴在这里不能详尽的一一并举。还有母亲自制的烤箱,烤出的红薯总是那么黄嫩嫩的香甜,直叫人流口水。那缕烤红薯的香味能飘到很远,很远,就此刻,想起母亲烤红薯那香味儿大老远的又直钻进了我的心里。而这烤,煮,炒,蒸,炸都是母亲最拿手的。小时候家里还不富裕,爸爸教师工资也低,妈妈就种几亩稻田,但每逢佳节家里都有杀年猪,烤鸭,卤鸡,备酒备菜。在老家重庆不管怎么样,过年还是要奢侈一下的。春节待客倾其所能的待客之道一直延续着。现在离家远了,很久才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每每想起来小时候家里贫寒,有很多的吃食对贫穷的我家来说是奢侈品,但因为母亲勤快务家的缘故,我和哥姐们都享受到了。让别人家的小孩子羡慕着,就对母亲有种由衷的崇敬感。从我刚记事起,重庆乡间过年的味道就涌动在每年春天的乡土气息里,更是深深的种植在我的内心深处。家乡美食从来都是对故乡文化的一种诠释,乡愁有多远,它便有多浓。可是,身在异乡的日子,故乡美食却变成一缕一缕挥之不去的想念,是原汁原味的年味,是找寻心灵深处的梦醉。 大年三十晚上妈妈和爸爸把精心准备的各种斋菜贡果摆好,奶奶带着一家人则虔心祷告,辞旧迎新,感恩过去一年里上苍对一家人的眷顾,同时寄托对新一年的期盼与憧憬。家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叫“守夜”。当到了午夜12点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用来表示辞旧迎新。而在外漂泊的游子这时也是最想家的时候。真是:无眠非守岁,有梦是家山。今夕年不似,他乡夜两般……此番滋味自不必说。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被哥哥们在院子里放炮的声音吵醒了。这时我是最兴奋的了,迫不及待地把昨晚上就压在枕头底下的新花衣拿出来要穿,这件蓝底碎花的棉布衣裳太好看了,扣子是妈妈精心盘制的(jú)花盘扣,扣上两襟对映如盛开的(jú)花一般。有的瓣儿上短下长如同无数小手伸出的“千手观音”。妈妈过来帮我穿上新衣服,又给我梳头,扎两个不停甩动的羊角辫,今天还要系上漂亮的头花。打扮得整整齐齐。这时爸爸已将一大盘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了饭桌,搀扶奶奶过来和我一起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这样的情景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之后,春节热闹的场面才算结束了,火辣辣的春节气氛才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他乡街坊四邻也有情, 他乡单位同事也有义,可离乡的人却魂牵梦绕的牵念着家乡。即使岁月沧桑也难锁乡情一寸心。是啊!同样是蓝天白云,同样是晴空万里,同样是草长莺飞,同样是皓月千里,同样是星火绚烂,同样是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人家,……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头有点空荡荡的失落感,当一句“月是故乡明”袭来时,我真正的懂得了,那便是家乡根深蒂固的年味……无可辩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