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例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第一句中“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因为这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做出的判断,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 二、代入法 考生可以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应用。比如“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第二项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将其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句子,如“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中“因”作“乘机”解,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答案就很明显了。 三、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解答文言虚词题。例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如“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所以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 四、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例如“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再看其他句子,结合具体语境也能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