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要求戴安澜继续死守同古,杜聿明下令撤
1942年,中国应英印政府请求,经罗斯福总统协调,派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协助英印军保卫缅甸,同时掩护滇缅公路。此时,滇越铁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国外援助物资都只能经滇缅公路进入国内,所以中国必须保证畅通,否则抗战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这时候派出的部队共三个军,约十万人,即杜聿明的第五军,张轸的六十六军和甘丽初的第六军。名义上,远征军由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参谋长史迪威统一指挥,包括这一战区的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为罗卓英,副总司令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任,同时,军委会设立了驻滇参谋团,驻扎在滇缅边境协调指挥。 按照原计划,英军在西线停止撤退,建立阵地,阻止日军前进,东线由第六军和六十六军掩护滇缅边境的交通线,中路由第五军的200师负责在同古阻击日军,等第五军的后续部队新编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入缅之后,再与日军进行决战,消灭久战疲惫的日军。很显然,这个作战计划中,是以第五军为主力部队的。 200师到达同古之后,师长戴安澜马上安排建立防御阵地,准备持久抗击日军。日军到来之后,200师奋起抵抗,对战半个月,日军虽然绕到城北,国军阵地有所动摇,但东面与后方的交通仍然畅通,所以戴安澜并无撤退的意思,而是准备继续战斗。并且,这时候军委会也转来了微操大师的电报,开头就是戴师长安澜兄,要求他们继续在同古死守。 不过,英军在西线根本无意抗击日军,只想赶紧逃回印度,所以完全没有抵抗日军,等于将远征军的侧翼暴露在了日军前面。这样,虽然200师还在同古奋勇抵抗,新编二十二师也正在星夜兼程,赶往同古参战,但因为英军放了鸽子,战场形势陡然恶化。驻滇参谋团向军委会建议,同古之战已经在达到了消耗日军的目的,也在国际上露了脸,此时英军已经撤退,东线六十六军和第六军战斗力脆弱,一旦被日军突破,第五军就会被包围,所以建议撤退。 微操大师拒绝了这个建议,仍然坚持要求200师继续在同古死守待援。杜聿明斟酌一番之后,认为再在同古继续坚守,已经没有意义,所以下令新编二十二师掩护200师撤退,后退到平满纳,再由正在赶往平满纳的九十六师建立防御阵地,迟滞日军,待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整顿补充之后,再反击日军。这也就是平满纳会战计划。 没想到,此时日军也已经紧急增兵,从马来亚抽调兵力,迅速北上,攻击滇缅边境地区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这两个军装备比较差,战斗力也低,唯一一个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也就是六十六军孙立人的新编三十八师,此时已经应英军的请求,紧急赶往西线,为英军解围,其他部队都不堪一战,被日军轻松击溃,沿路追击,一直到了惠通桥。 惠通桥这边在宋希濂指挥下,紧急将距离滇缅边境最近的三十六师运到前线,阻击日军,同时,驻滇参谋团的工兵指挥马崇六指挥炸毁了怒江唯一的通道惠通桥,才算是阻止了日军前进,一部分渡过怒江的日军,也被三十六师的前锋部队大部分消灭了。如果三十六师未能及时赶到,日军翻过高黎贡山,从滇西一带翻山,进入四川境内,西南就危险了。 在缅甸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之后,杜聿明按照国内的命令,率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翻越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逐步向缅北撤退,准备回国。新编三十八师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帮日军解围之后,跟着英军,直接退往了印度,实际上是在为英军断后。新编二十二师和杜聿明在野人山中迷失,军委会下令新编三十八师派人搜寻,才将杜聿明和新编二十二师剩下的二千多人接到印度,200师则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了国内,戴安澜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负伤,不治而亡,以身殉国。 新编三十八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撤到印度之后,先在英帕尔,后来因为英国人嫌这里印度人口太多,怕国军煽动印度当地人反英,所以又将兰姆伽的监狱改造为军营,把剩余的国军送到兰姆伽,进行训练,一方面从国内继续补充兵员,另一方面接收美国援助的武器,这两个师也被编为新一军,军长为郑洞国。之后,又陆续从国内空运了土木系的三个师,并且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这就是驻印军。 国内这边,在宋希濂十一集团军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军、第八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等部队,改编为十一集团军和二十集团军,原本由陈诚兼任远征军总司令。但在宜昌被日军攻占之后,陈诚被紧急调回重庆,担任新组建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远征军总司令则由卫立煌接任,并指挥了之后的滇西反攻。驻印军则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反攻,到1945年初,驻印军与远征军消灭了缅北和滇西日军,重新打通了滇缅交通。 抗战结束后,远征军系统的部队除了第二军、第八军等少数部队之外,其他部队大多数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也是因此,东北国军一开始由杜聿明指挥,杜聿明生病的时候,由郑洞国代为指挥,杜聿明之后为陈诚,陈诚也连吃败仗,就改为卫立煌,实际上都是与远征军有关系的人,指挥过远征军。这在国军中也算是常规操作,否则其他人指挥不动。 第五军的情况则是个例外,在200师辗转回国之后,又被恢复重建,调往昆明驻扎,抗战结束后调往华东和中原一带参加内战,并未随杜聿明去东北战场。淮海战役国军以第五军为核心主力,所以又必须由杜聿明来指挥,也是同样的原因,其他人指挥不了。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