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名家文化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67举报/反馈

  名家文化随笔【第一篇:古典幽梦】

  初夏,是最具诗情的时节。诗,是诗经,是唐诗,适合午后半倚卧榻阅读,倘若一觉入了梦去,那梦便也是古典的安宁,不会惊扰了什么。而宋词,多适合在秋日黄昏细细吟诵;明清小说,不妨在雪夜闭了门,秉烛赏读。现在是初夏,她明媚,纯净,又有些微的矜持和朦胧,因着这矜持和朦胧,就教人魂牵梦萦,不知拿她怎么好。在尘俗凡事中打发了她,终究是白白糟蹋了,若拿来谈一场恋爱呢,又觉太匆促,殊不可靠。那么,还是读书,读诗经,读关关雉鸠。就像此时,我赤足站在风中,一边陶醉于风动裙袂肌骨沁凉的感觉,一边手执诗经,神思悠然。在看与不看之间,已是遍身雅韵,暗香盈袖。

  一直迷恋赤足。裸着脚掌,着一袭棉布长袍,披了发,对着漫天流岚迎风而立,我就是诗经中走出的江汉女子了。“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当得起如此诗句的女子,必是雪肤冰肌,璞玉天成的。她亲近水,亲近土地,却一定远离尘嚣,远离一切多余的雕饰。她静静地在河之洲赤足而立,向着她的幽梦的方向。世人便也沿着她眺望的方向,追思怀想了数千年。这样的女子,用“倾国倾城”来形容无疑是玷污了,“寤寐难忘”才是情理之中。所以,每见长发飘然迎风站立的女子,我都以为她一定是赤足的,她的脚踩着当下,却贯通着时光最深处的梦,所以她也必是美的,因远离世俗而美得让人惊畏,让人寤寐难忘。我固执地认为,诗经女子才是古典女子的极致。若做女子,就要做诗经中的女子,或立于蒹葭,或采荇于水中,都是一袭布袍,披发裸足,若清水芙蓉,令人辗转思之,求而不得。

  因着常赤足,我为自己准备了几套棉布长裙。每件都是素淡的底色,间或染以碎花或葛叶。穿在身上,全身必沁凉生风,惬意无比。若将长发挽起,簪在脑后,袖管半卷,在初夏的阳光底下去水边洗摘芹菜,日子里流淌的便都是布衣钗裙的质朴气息,一切从容澹定,风雨无晦。晚间,沐浴初起,倦倚藤榻,手握一卷诗词,也能一气读到月满西楼。起身时,好比从一场深深旧梦中醒来,犹觉齿颊留香,满室雅韵。如此度日,是不计窗外花落花开的,只觉不枉浮生。尽管书外的我一样要穿起各式的高跟鞋去工作,但我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返回古典的日子。

  当然,我也愿意把自己想象成盛唐女子。那是女子的绝色时代,妩媚,丰腴,更难得的是率性,是历史长河里一朵盛开的奇葩。我的发髻高高拢起,长安的月便低得不能再低。我的羽裳在月色里翩然飞扬,我的腰臂柔婉如灵蛇,在他迷醉的目光里,我是一阕离别赋,以瞬间的惊艳,换取生生世世的爱恋。因为那个时代是多情的,多情得让现代的人也忍不住想去惹一处相思,留一曲《无题》。

  有一阶段,我迷上了武侠小说。尤其是对小说中的女子倍感好奇。平日手无缚鸡之力的娇怯女子,月黑风高时,却能变作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打家劫舍,扶危济困,倒也不让须眉。这令我向往古典的思维也大大拓展了。然而现在想来,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在误解基础上的虚构。重门深院的古典女子,与风云诡谲的江湖的距离,何止诗经时代之于当下。况且,女子若不怯于**放火,好心机,善伪变,先就令人畏悚了七分。这样的女子,于“古典”二字已是毫无牵连了。置诸现代,应是官场风云人物,或是商界弄潮骄子。终究,与我心中的“女子”概念是相去甚远了。
(m.taiKs.com)

  闲来也爱赏古画,听古乐。西方古典油画也能让我浮想联翩,心向往之。提香画中的圣母及维纳斯,那恬淡安详的眸子,柔软飘荡的衣缕,无一不散发着属于沉沉时光的感召力。让人敛神收心,进入岁月静好的安宁中。中国的古乐多是我的至爱,大凡雨天无事,闲居家中,必要焚香听曲。喜欢将音乐调至适中的音量,不管处于室内哪个地方,都能在它的包裹之中。倾心听着,便觉一身浮尘荡尽,返回到纯净无染的本真状态,又一次成为那个赤足而行的蒹葭女子。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长笛演奏的《苏武牧羊》,它曲调婉转惆怅,却并不低迷。听来让人思绪万千,忧伤满怀。反复倾听,直至随着音乐的水流,进入了白雪漫飞,衰草连天的荒原,独自徘徊。

  追溯起来,我的古典情怀其实由来已久,久得大约只能追溯到梦里去了,而梦是灵魂最忠实的倾听者。我的梦只适合深藏,此生终难成真。然而因其难以成真,它对我的诱惑才是致命的。在梦中,我有一间草庐,位于山之脚水之滨,它有野花的芬芳门窗,葛藤的坚韧篱墙。它孤独,但并不遗世,村落就在目光所及的远处。可是梦仅仅给我建造了家园,却留了太多的空白让我自己去填补,而最难以填补的缺憾就是,我该怎样给自己想象一个爱人,与我厮守草庐岁月,一起辟两亩薄地,养一双儿女,白昼男耕女织,夜来添香共读?

  看,再高洁绝尘的女子,总摆不脱对情感的迷恋。我不去想这个梦是不是入了古人惯有的“遁隐”俗套,我只知道,当它以梦的形式诉说出来时,我怎么能够否认,一份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深情,其实是所有女子内心最深处的一场古典幽梦啊。

  名家文化随笔【第二篇:传统文化】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名家文化随笔【第三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名家文化随笔【第四篇: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名家文化随笔【第五篇: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