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现代写母亲的抒情散文文章

随笔美文2021-04-2074举报/反馈

  母亲是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大海去追寻生命的奥秘,去探索世界的神奇。下面是美文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现代写母亲的抒情散文文章,供大家欣赏。

  现代写母亲的抒情散文文章:母亲

  母亲老了,母亲真的老了,母亲已经老了。

  儿子已是近半百的人了,母亲能不老吗?

  老了的母亲已经不会再给我做剁辣椒了,不会再喂养小鸡小鸭给我吃了,也不会再用棉布纳千层底给我做暖暖的老棉鞋了。

  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再也不会站在门口用她粗犷的嗓门高声叫喊:“斌儿,回来恰饭了。”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再也没有力气拿起笤帚追得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再也不会拿着我的文章读给邻居听了。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再也不会和我争论某些事情了。

  年少时,曾经被老师逼着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我却将母亲写成了母夜叉,比作了母老虎。而今天,想写母亲了,母亲已是满头白发,满额皱纹了。

  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喜欢站在阳台上,长久地望着一个方向。直到太阳下山,华灯绽放,她还不愿意回到房间;母亲也总喜欢打开房门,只要有人的影子从门前晃过,她就要探出头朝门口张望,时不时会问一句:“是不是斌儿回来了?”

  “妈妈,今晚吃什么?”女儿问她的母亲——我的妻子。

  “糖醋排骨,你最喜欢吃的。”妻子的回答让女儿高兴得直拍手叫好。

  望着女儿的高兴样,我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斌儿,啥时候回来?”母亲的声音里是浓浓的期盼。

  “我工作忙,等春节吧。”我的回答有点生硬。

  “从长沙到家,就两三个小时。现在通高铁了,更快了。”母亲的声音还是浓浓的期盼,“那你忙吧,工作重要。”

  “妈,你注意身体,我春节回家。”

  “嗯。”母亲挂断了电话,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叹息。

  我知道,从现在开始到春节,每天的一个时间里,母亲都会站在阳台上望着一个方向,那个带给母亲希望的方向。

  母亲老了,母亲真的老了,母亲已经老了。

  现代写母亲的抒情散文文章:母亲

  腊月里,母亲又打几十里外的乡下老家为我送青菜来了。“伢啊,屋里种的好吃得多,你暂时困难,等工作有了进步,把账还开了,给再多我会收下的。”母亲依旧塞回了我要给她的两百元钱。喝了杯白开水,她留下几把青菜,说是拿街上去卖点路费钱,还要趁急赶回家的。

  对面街道一如既往那么热闹,老母亲蹒跚的形影就在医院办公楼下底处,而我,不觉已泪满心湖...

  总记起父亲偶谈,母亲没念过一天书,几岁时就被姥爷家送给别人家做了童养媳,不堪苦辱的她,最终还是哭天抢地的回到了自己的穷窝窝里。打我清晰记事时开始,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言语不多,身体还算不错。父亲在远处的矿山里工作,很少回家。她带着我们姐弟几个,风风火火得像个男人,为了挣多几个工分经常和隔壁的远房八爷较劲。她坚信自己的寿缘像她娘打不过五十的,是不是暗自寻思着加把劲要把我们几个快点拉扯大,到如今,我还没跟她求证过。

  儿时的我顽劣得忘乎所以,对母亲的印象颇不为意。因为她除了早出晚归的劳作,就是对我们姐弟几个一如既往的唠叨与不满。等我稍大了点就离村住读上初中了,以后就是更远了的县城一中和省城大学。假期间隙,算上浪荡累了回家问她要吃要喝,加起来也没跟她多咵几句,没心没肺的游走在外面的世界,才是那时热切的想往。

  顺理成章结婚生子后,日子马上过得手忙脚乱。小时候的儿子多病多灾,弄得小家庭经常揭不开锅盖。每次惶惶然回到老家,母亲总是把我悄悄叫到一边,“家里种的都有,顺带些米呀菜籽油呀回去,记得不要让我的长孙儿饿了冻着。”人啊,即使混到为人父母了,有母亲便可以还有点孩子气的。她让我拿的,一概傻呵呵的笑纳,虽然还带着嫌累的不情不愿。

  安居乐业本是我这个年纪该有了的节奏,而生活还是出其不意让我着实闪了腰。这次,母亲真的是有点坐不住了,隔三差五总要来城里看我,顺带着她栽种的时令果蔬,亲手泡制的开胃腌菜,怎么劝,她还是要来。

  有人说: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眼前的青菜泛满寒冬的霜珠,远处的母亲渐渐模糊了身影。我的心,此刻无法安定,我怕年迈的母亲哪一天真的就这样离我而去,从此,我是一株失了根的花草。

  我的母亲啊,你的孩儿愿您健康长寿!

  现代写母亲的抒情散文文章:书香的母亲

  母亲的图书室

  不知什么原因,过去的一些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在脑海里沉寂了,远去了,忘却了。可是,某一件遥远的往事又会在一个时刻,像不速之客突然造访。今天,想起了4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些旧事。一时间,仿佛置身于母亲工作的图书室里了。

  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单位当图书管理员。那间图书室估计也就只有30多平方米大小,里面有几排立柜,大概有成千上万本书。那是一个不大的单位,读书的人并不多,但每天都要开门。我经常在那里帮母亲的忙,有的时候我就住在那里,晚上,随便从书柜上取下一本书,读到困倦。那些书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我想看哪本就看哪本,如果当时读不完,可以拿回家读。但每一本书,看后都要送回图书室。

  母亲很爱惜书,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一有空闲就会修补书籍。她把书用牛皮纸包好,并在上面写上书名。母亲从小在大户人家长大,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就连书脊上也写了蝇头小楷。牛皮纸很吃墨汁,母亲的字也写得好,她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情。

  我那时上中学,虽然课文里有鲁迅的文章,但在学生中间,读鲁迅书的人凤毛麟角,而我特别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书。图书馆里有许多先生的书,《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等,封面很简单,以白色为主,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我很喜欢那种简朴的风格。那段时间,读了鲁迅的一些文章,便对这位前辈生出许多敬意。还有其他一些长篇小说,有浩然的《金光大道》和《艳阳天》,《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创业史》、《红旗谱》、《苦菜花》等,我读过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今天想来,那些夜晚,更多的时候我像一个贪婪的探宝人,守着眼前的那些财富竟不知所措,有的时候直到深夜还没有决定到底要看哪本书,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

  然而,母亲的图书室毕竟成了我文学创作的始发站,从这里,我受到了启蒙,做好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准备。

  今天,年逾八旬的母亲已经退休20多年了,正在安度晚年,那家单位也几经改制,图书室不知是否还存在?如果今天母亲还在图书室工作该多好啊。虽然我家里也有了许多书,甚至像一个小型图书室,但我还是想回到20多年前的那些日子里,重新品味生活的温馨——看母亲修补破损的书,让自己在每一个夜晚流连在书柜前,并在熄灯后的夜里,嗅著书本的香气,想著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慢慢入眠……

  站在阅报栏前的母亲

  小区里增添了阅报栏,我们自己办的报纸每期都放在橱窗里,供大家阅读。这样一来,有事没事的,大家都可以驻足浏览一下。原来报纸都是发到各个单位的,或者在网站上可以读到,但毕竟受众有限,有了阅报栏就不一样了,报纸的读者群就扩大了许多,由于这是个弹丸之地,大家彼此都熟悉,所以有谁在报上发了文章,与往常相比,他就会引起广泛关注。

  我在报社工作了二十多年,在这份报纸上发过无数作品,有新闻作品,也有文艺作品,但为了避嫌,大都用了笔名。离开报社后,我在报上发稿有时就会用真名。前不久,我发了一篇关于廉政建设的言论。稿子见报后,我也就忘了。一天,我去看望八旬的母亲,她老人家说起了我的那篇文章,她说,她在阅报栏看完了那篇文章,她认为写得不错。母亲读过中专,她的钢笔字也得很棒,从小出生在大户人家,学习特别优秀。由于历史原因,她只读了中专,但多年来,她一直订阅几份报纸,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养生之道,她都明了。我每次去看她,她都拿着放大镜在读报,有喜欢的文章,她还推荐给我。有一次,我女儿和同学说起她奶奶读报的事情,同学们都很羡慕她有这么一个奶奶。因此,可以说这么说,我那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她一定全都认得,她告诉我,廉政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家都爱看。年逾八旬的母亲说,在她读报的时候,有人过来问她,你在看什么?她得意地对别人说,看我儿子写的文章呢。她一直以她的儿子为荣,这回终于可以借此证明这一点了。她说,恐怕别人会以为我是在秀自己(母亲竟然会说出这样时尚的词汇),心想,这个老太婆她识得几个大字?她能看懂报上的文章吗?站在阅报栏前的母亲无疑比其他家庭妇女有着更多的优越感。为她自己拥有的知识,也为她的会写文章的儿子。

  其实,我以前在报上发表作品,也会有选择地拿去给她看,只是那种阅读是属于她个人的,而站在阅报栏前,母亲却可以向别人炫耀。既然这样,我还得不断写文章在报上发表。我想,母亲每次走过阅报栏都有可能去看一下上面有没有儿子的大作,她肯定很想重温那种良好的感觉,为了让母亲开心,我要写下去,为母亲写作。

  母亲的剪报

  母亲今年八十多了,每天坚持读报。她连续多年订着《中国电视报》,她订这份报纸的动机和其他人不一样,她只是喜欢读上面的生活散文和随笔。每个礼拜我都要挤出时间去看她,每次去,她都坐在靠近窗口的桌前,手里拿着放大镜,在认真地阅读着。母亲出身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水质化验工作,退休前曾在单位的图书馆工作。可以说,读书是她一生的习惯,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母亲不仅自己读那文章,还要与他人分享。她时常用剪刀剪下一些她认为不错的文章,等我去的时候,让我带回家,让她的两个孙女读一读。这天我去看她,她又把一沓剪报递给我,让我带回家。春节到了,女儿马上就要回来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女儿们并不喜欢读这些文章,她们喜欢手机和爱派,在我的督促下即便读了,也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而已,也很难理解文章的要旨和母亲的意图。

  回到家,午睡起来,我坐在沙发上,看到放在眼前的剪报,随手拿起来。借着窗外还算强烈的冬日阳光,一字一句读了起来。《母亲的梦话》说的是母亲爱说梦话,儿时的“我”对此很讨厌,直到长大了,上了大学,打心里还是排斥母亲,想方设法躲避她。报考志愿时,选择了离家遥远的大学。大三时,“我”生病,母亲来陪,“我”怕她晚上说梦话,母亲一夜没有睡,反倒是我夜里老是说梦话。

  《60米的母爱》写一个叛逆的女孩为逃避父母的唠叨远离家乡,母亲却因思念而满头白发。悄悄跟随女儿去了那座城市,与女儿保持60米的距离,文章这样写道:在叛逆年少的年龄,曾拒绝过许多,包括母爱,却不知,无论她拒绝与否,那些生命中的温暖其实都在,即便隔着60米的距离,依然触手可及。

  《只有母亲走的路》,讲的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男孩,七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母亲为他请了一位老中医,服了药,病情有好转。母亲为儿子天天上山砍柴。她把药渣子倒在马路上,儿子问她为什么,她说,让众人踩过,你的病就被带走了。儿子说,我宁愿自己得病也不能让别人得这种病。从那往后,母亲再也不把世渣倒在马路上了。后来儿子在母亲的照料下终于站起来走路了。他发现,通往山上的路上倒满了药渣,而那条路没有人走,只有母亲上山砍柴时经过。

  《老曹,打点钱》讲的是许多家庭都发生过的故事。儿子上大学五年,发的最多的短信就是这句话。文章中,我们看到父母是如何为了儿子的大方消费自己省吃俭用的。在给儿子买了电脑和相机后作者这样调侃自己:一人无比成熟的奔六老汉省吃俭用一年攒下的“近两万两银子”,轻而易举地被一个20多岁的小破孩儿用几句甜言蜜语和三两个“假装亲热”的肢体语言“骗”了个一干二净还那样心甘情愿。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中国父母的伟大,也感叹“老曹们”的可怜。

  几篇文章,都讲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读了不禁让人唏嘘。突然又想,母亲特意嘱咐我,把这些文章拿给她的孙女们读而并非让她的儿子读,不就是希望她的孙女们能理解天下父母的心,而给予她们的父母更多的孝顺和关爱吗?在她看来,我读不读并不重要,因为她不希望为了她牵扯我的精力,母亲希望我的女儿们能读懂文章,更加孝敬她们的父母,她是用这种方式间接地爱护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年逾八旬的老母亲一生为我们操劳,到现在,她自己独居一室,平时我给予她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而她却时时牵挂着我。母亲和文章中的那些母亲一样伟大,而年逾半百的我,又能比文章中的那些儿女好上多少呢?

  想到这里,自责的泪水滑落下来,滴在那些剪报上……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