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博物馆文化这篇大文章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博物馆行业因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巨大冲击,这也促使其以新方案、新模式来适应人们急剧改变的生活方式,破题未来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居民文化消费提高,文创产品得到极大发展,给博物馆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给居民带来更高文化享受,同时博物馆和旅游结合更加紧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成为热点。目前,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既有的博物馆数量,中国均处于世界前列。博物馆数量增多以及国家鼓励博物馆免费开放,对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提升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由此可见,发展博物馆经济,我们不缺乏资源;大量参观人数和海量线上浏览量,说明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文物的兴趣。如何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到公众面前,考验着博物馆的创新和服务能力。过去的一年,博物馆业最热门的模式是“云上”看展。大量的博物馆项目转战线上,闭馆不闭展,一件件凝固了人类文明之光的稀世珍宝,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生动起来,以高水平的交互设计破解了传统布展的局限,以更清晰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体验,解了博物馆的燃眉之急,也加大了博物馆对数字化的依赖。 必须看到,与其他领域承载的社会价值不同的是,博物馆数字化应用不能只考虑到新技术的赋能,还需要上升到更有人情味、更加感性的文化层面,做好博物馆文化这篇大文章。国家与地方博物馆应大力挖掘藏品内涵,打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丰富、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优质服务。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在陈列展览、教育项目、文化创意等方面,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大众提供更为多元、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 科技”发展,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让文物活起来,让公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让博物馆的文化更具“颜值”,努力实现文物的延年益寿和世代传承,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m.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