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母亲”诠释民族团结内涵
“我们牧区人叫自己的妈妈为‘额吉’,感谢我的‘额吉’把我抚养长大。”说到自己的“草原母亲”时,“国家的孩子”张斌心中满是感激。1960年,刚满三岁的张斌被送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草原牧民家庭,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中的一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背后,是“草原母亲”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她们用大爱无疆诠释了一段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的历史佳话。在9月22日在杭州举办的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上,“草原母亲”被授予2021慈孝人物/团体。(据9月23日中新网) 这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历史佳话,这更是一个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缺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大批孤儿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面对困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三千多名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从江南到塞北,三千多名孤儿历经三年的“生命迁徙”,在辽阔的草原找到了“家”的温暖,而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汉族孤儿…… 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国家的孩子”,而孩子们将收养、哺育自己的“额吉”称为“草原母亲”……一个又一个日子,“草原母亲”以抚养、哺育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为使命和责任,用她们温暖的胸膛给予孩子们超越血缘关系的草原大爱,让“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的诺言、誓言变成了现实,书写了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尽管这段往事历经了一个甲子的岁月,但“国家的孩子”故事饱含的民族深情,依然在人们心中像火苗一样跳动,“草原母亲”的付出更是在历史的岁月沉淀中被许多国人惦念,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在“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往事中逐步升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追溯以往,无论是近代史上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慷慨悲壮;还是面对地震、雪灾等灾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华儿女的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宏大叙事……五十六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次次挑战,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民族有大小,但绝对没有强弱,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缔结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砥砺奋进、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共同绘就了一幕幕精彩的时代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智慧和汗水。 时光流淌而过,但任凭风吹雨打,厚重的历史印迹不会被消磨。“三千孤儿入内蒙”中“草原母亲”的故事,已经成为一部鲜活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教材,诠释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朴素哲理和深刻内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记住这些“国家的孩子”,记住那一个个“草原母亲”的身影,记住这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继而凝聚起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樊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