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动物去哪里读后感摘抄

原创美文2021-12-2398举报/反馈

  《动物去哪里》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切希尔 / [英] 奥利弗·乌贝蒂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6.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去哪里》读后感(一):《动物去哪里》译者序:数据救不了大多数动物,更救不了人类

  编辑朋友找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书里的地图很漂亮,一时冲动就答应了——当时还不知道自己答应了什么!后来才知道,翻译地图书需要无穷的耐心。首先是地图上的地名要自己一一誊写出来翻译,然后各种语言的偏僻地名都要查到正确念法以便音译(最夸张的是有一次遇到在非洲研究长颈鹿的学者来中国演讲,我揪住讲者,拜托他为我演示几个茨瓦纳语和斯瓦希里语地名的发音)。等到做完,已经快要忘记自己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了。

  其实,一开始准备翻译此书,除了喜欢地图,还因为内容与自己的工作有关。读研究生时,我为了出野外,加入了巴利阿里鹱(信天翁的亲戚)的研究项目,给鸟装感光记录器(就是“北极燕鸥的世界纪录”里的那种)。记录器很小很轻,只测两个数据:亮度和电导率(反映是否浸水),当时的工作是从几百万行这样的数据中,拼凑出鸟是在洞里趴窝还是在外面飞行,是在水上休息还是在反复下水觅食,是抖了下翅膀还是潜了下水。时间长了,为了出野外看鸟而加入项目的我只要看着一行行数据,脑海中就会浮现鸟的动作,成了一名足不出户看鸟的“表格生态学家”。

  后来我来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做实际的自然保护工作,开始见识到动物跟踪手段对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的作用。首先至少能让人意识到一些栖息地的重要性:对鸻鹬类的详细跟踪研究发现,有些鸻鹬在迁徙季居然从澳洲一口气飞到我国黄渤海沿岸,才停下来找吃的——这时候如果这片栖息地突然没了,后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研究结果让人们更加下定决心要保护黄渤海的滩涂。跟踪动物还能让保护工作者讲出很好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常见物种:在北京,人们给北京雨燕和大杜鹃装上**,发现这两种夏天在北京很常见的鸟实际上都会迁徙到非洲——只要想到这一点,普通市民也会对这些身边的鸟类肃然起敬。

  为了检验保护的成果,有时也会用到书中提到的跟踪手段。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初建园时,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北五环上方为公园里的野生动物建了一座生态廊道桥。看过“为路所困的美洲狮”一章就会知道,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厉害的重大决定。但这座桥建成十几年来,一直没有人去检验动物是否真的在使用它。直到去年,我们借着跟奥森合作项目的机会,在桥上设置了红外触发的相机陷阱(可参见“美洲豹自拍”),获得了刺猬、黄鼠狼在桥上的“自拍”。这意味着这些动物确实可以安全通过车来车往的北五环,人类至少可以为与我们共享城市的动物提供这一点方便。

  红外相机是自然保护行业很常用的监测工具,我们用它了解一片栖息地上有哪些动物,推断动物的行为习惯和种群状况。在一个地方拍到重要的物种,也被认为是这个地方“值得保护”的证明。然而,对滇西南的保护地孟连黑山来说,这种想法在当地的知识和信仰面前都显得太幼稚了。那里的阿卡族保护工作者阿布姐会说:孟连黑山的自然资源之所以还在,是因为当地人把这片地视为神山,世世代代用命守护它,而不是因为谁“发现了它的保护价值”。外来人指望通过高科技去发现这里有什么食物链顶级的动物,然后再建一个保护地去保护它,是非常自以为是的。但从另一种角度,她希望安装红外相机能够成为当地年轻人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以前的年轻人会通过学习打猎来认识自然),希望通过培训年轻人进山装相机,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连接,进而守护神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神山里有什么动物、“证明”它有保护价值。

  对本书的所有内容,我们或许都可以这么想一想。如果目的仅仅是发现动物行踪、进行数字化、绘制地图的话,我们去跟踪动物的意义也就很肤浅了,甚至反而会是一种不敬和破坏。实际的保护工作告诉我们:像本书这样了解和呈现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救不了大多数动物,更救不了人类。我们受到数据的启发之后,应该去考虑更多的东西,至于那是什么,各位读者读后可能会有各自的看法吧。

  谭羚迪

  《动物去哪里》读后感(二):来吧!跟着动物的迁徙脚步上天如海,开始一场环球之旅!

  在东非的稀树草原上、在辽阔的亚欧大路上、在广阔的深海之下、在高于喜马拉雅的苍芎之上……动物每年都要历经近万公里的长途迁徙,在日益被人类压缩的生活空间中,动物如何在夹缝中沿袭生物的本能一次又一次穿越生死旅程堪称一场年度大探险。为了了解动物的迁徙及行为背后的社会性原理,科学家利用现代追踪技术给动物们带上了电子定位装置,汇集成50张信息地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场传承亿万年的隐秘的生命脉动。

  在这本《动物去哪里》中我们能够看到在猎枪的围追堵截与偷猎中,象群如何踉跄着脚步逃生,又如何血洒草原;我们能够看到狒狒群如何决定每一天去哪里采食、去哪里睡觉,如何在人类村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我们能够跟着一只阿尔卑斯野生公狼展开一场堪称奇迹的英雄之旅;我们能够深入蚁群,看一只小小的蚂蚁如何从底层一步步升级打怪,最终获得“职场”的晋升;我们能够跟着一只马鹿穿越美洲大陆,中途见证她生下一只小马鹿……

  斯拉夫奇刚刚成年,就离开了母亲,TA决定孤身穿越阿尔卑斯山,去寻找新的家园,TA躲在敌人的后院里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经过近2个月的跋涉,一条大河挡住了TA的去路,让人吃惊的是,TA决定在深冬孤身游过这条宽达280米、河水冰冷且湍急的大河,让人松口气的是,TA成功了!上岸后的旅程却更艰难了——TA不得不在-15℃的寒冷天气里在深达6米厚的积雪中艰难跋涉,还要翻越海拔2600高的一座山口!在雪地中艰难跋涉2个月后,TA趁着夜色悄悄潜伏进了一个滑雪场,并在滑雪缆车下吃掉了自己的晚餐……3月,春回大地,TA在一个葡萄园中“沦陷”了,足足待了12天,究竟是什么让TA沦陷,不得而知,但最终TA决定继续上路!又经过了一段艰难跋涉,TA在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公园中遇到了朱丽叶,TA这次彻底沦陷了,并决定安定下来,这对神仙眷侣此后再也没有分开过,还至少养大了16个孩子……

  这段故事精彩程度堪称一场典型希腊风格的英雄史诗,但你知道吗?斯拉夫奇是一只公狼!如果不是现代追踪设备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一匹狼竟然也能有一段如此精彩的历险!

  而这样的历险故事每年都在动物界上演!迁徙路线上每年都会发生数以万计的“斯拉夫奇”式历险故事,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

  《动物去哪里》宏观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全球范围内、海陆空立体空间的全球大迁徙,同时也微观地为我们呈现了无数野生动物个体的生存故事,其中既有心潮澎湃的历险,更有催人泪下的叹息,当你沿着一幅地图上的脉络看一只叫做“安妮”的母象的脚步时,遽然间出现的终点处出现了“被射杀”几个字,那一刻,不知为什么你会有种失去感,保护野生动物第一次,让我们觉得切身般的重要!

  可以说这本书用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打开了我们观察动物的眼界!更打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爱上野生动物,真的把它们拉近来,就像我们的朋友!

  《动物去哪里》读后感(三):动物去哪里:以现代科技热血追踪,野生动物轨迹的侦探故事

  01智能手机时代,两个英国人仍然在做艰苦细致的研究自从有了现代科技,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就特别有意思。

  英国人有意思,喜欢做研究。

  最开始,人们离动物很近,在车里,或者潜伏在树林中,贴近动物们,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它们的一言一行,后期再制作,就是我们看到的影像。

  这时,我们会说拍摄的记者们冒着严寒酷暑,冰天雪地,一脸冰碴形象。

  比如进入南极、北极拍摄北极熊,企鹅等等,内陆和海洋难以生存的动物。

  而英国人的有意思,还甘于吃苦,有职业精神。

  看看我们手中这本书,我彻底服了。

  我仿佛看到马克思当年在书房里踱步,反复思考,最终花数年写成《资本论》一书。

  还比如达尔文,一生研究动植物,最终改写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著成大作《物种起源》。

  如今眼前这本《动物去哪里》,更显不同。

  是两个英国人在科技发达,人们已经很难坐下研究某一问题的时候,精神研究、撼世之作。

  致敬。

  文中宣传的一句话,给我们以深刻警醒:

  用数据可视化叠加50张地图,显影大自然中隐蔽的生命动态。

  此书制作之精美、之大气,观者无不为之叹服。

  此为呕心沥血之作。

  答案非常之简单。

  詹姆斯·切希尔是地理学家,伦敦大学学字教授。合作者奥利弗·乌贝蒂曾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设计师。

  两个人曾合作出版《不可见的地图集》和《伦敦》,还曾共同荣获北美制图信息学会颁发的想象制图大奖。

  可谓珠连壁合。

  大师合作,必属上乘。

  他们俩人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兴起和计算机小型化发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正是通过他们艰苦细致的科研工作,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他们付出多少艰辛呢,千万不要以为人工智能了,不需要人的工作和思考。

  错了,再好的人工智能,需要人去搭接,没有人,就没有人工,更没有人工智能。

  他们共搜集整合数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才形成这本书。

  期间多少辛勤劳动和不为人知的汗水,请让我们拜读珍藏。

  金融时报评价:

  阿奇·卡尔是追踪海龟的先行得之一。

  他给运动生态学定一下原则:要保护动物,就要保护它们的所到之处。

  这一章标题是“保护区的海洋”。

  有三个大折页纸,一张长图,文字标注期间,看完整需要半天。

  其中,在查戈斯群岛,2012年10月至12月,发生了离奇的海龟故事。

  如果没有**,没有这些科研人员研究跟踪,没有生态和科学家们的保护,我们人类永远看不到海龟界的破纪录事件。

  我们来看更大规模的海龟追踪项目。

  给海龟戴上**总数多达443个,这是埃克塞特大学海龟研究所的追踪项目。

  2004年6月12日,霍克斯在一只叫费希尔的海龟壳上粘了一个**,把它放归大西洋。

  她理所当然的认为,费希尔会顺着墨西哥湾流漂到西班牙,但后者显然另有计划。

  结果,它走了条直钱,直奔佛得角,恰恰是它10刚时该去的地方。

  在此之前,这只叫费希尔的海龟因为虚弱,被生物学家带到水族馆的康复中心,虽然被关10年,但它仍然知道该去哪里、什么时候去,以及怎么去。

  反过来,我们看人类自身。

  人类进步的同时,要保护地球,同类和所有生物。

  人类走到今天,仍然战火不断,但玩火者必自焚。

  人类必须改正自己的错误,用正确的方式,符合宇宙运行的规则,地球生存的空间,才能走得远,走得长!

  《动物去哪里》读后感(四):《动物去哪里》全网首发!硬核动物迁徙地图(值得收藏)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作者:朝乾 / 编辑:Alicia

  原创 朝乾 地球知识局 2021-12-02 20:29

  野生动物的迁徙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蔚为壮观的景象之一。

  欢迎来到“动物世界”(图:shutterstock)▼

  东非的稀树草原,气候干湿分明,非洲象、角马、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狮子、斑鬣狗、猎豹等食肉动物尾随其后,随时准备捕猎其中年幼、老弱的个体。

  连水里也是暗藏杀机的(图:shutterstock)▼

  候鸟为了越冬和繁育后代,每年飞行数万公里,连世界屋脊也不能阻挡其鸿鹄之志。海龟、鲸、海豹、企鹅等海洋动物,也要经历艰难的长途航行。

  泥萌这是要去哪(⊙_⊙)(图:shutterstock)▼

  人类科研人员为了研究动物的迁徙,给许多动物戴上能发射无线电信号的配饰,通过对动物迁徙路径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秘密。最新引进的《动物去哪里》一书,记录了以现代科技跟踪野生动物轨迹的侦探故事,用50张地图和信息图解揭示了大自然中隐蔽的生命动态。

  《动物去哪里》

  原价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2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https://shop41343000.m.youzan.com/wscgoods/detail/2oqgvxnizzvxcfc?scan=1*activity=none*from=kdt*qr=directgoods_1017899674*shopAutoEnter=1

  1 草原恩仇录

  过去50年间,伊恩·道格拉斯-汉密尔顿一直在非洲草原上追踪大象的足迹。然而,一头母象的遭遇让他伤心不已。

  这头叫库林的母象,是肯尼亚桑布鲁保护区的一个大象家族中的年长成员。这里的大象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保护区外活动。桑布鲁保护区以南一带,盗猎十分猖獗,3个月内就有50头大象遭到猎杀。库林一家肯定知道南边很危险,于是向西北长途迁徙,来到梅巴埃社区保护地的湿地度过旱季。

  桑布鲁保护区中的大象(图:Wikicommon)▼

  研究人员给库林戴上的项圈,不但可以检测位置,还带有加速度传感器,能检测其运动速度。一个月后,研究团队收到项圈发来的低速警报:“库林自3月14日11:58起移动缓慢”。研究人员认为,她很有可能中了枪伤。

  不久,研究人员果然发现库林中了枪,基本上走不了了。据兽医估计,有一颗子弹打断了她的腿,中枪的地方肿起来了。库林是在象群从梅巴埃返回桑布鲁的中途中的枪,距离一处湖泊不远。她中枪后奔向水源地,然后跟随家族离开水源向南行进。此时,研究人员收到了低速警报。不久,库林掉头回到水源地养伤。

  库林很有可能是被当地的牧民打伤的,因为大象迁徙路线与牧区重叠。当地牧民非常害怕大象,于是连开了许多枪。

  图片展示了库林如何度过了她生命的最后几年

  (图:《动物去哪里》,左右滑动查看)▼

  第二天,伊恩和作者一行驱车前往看望库林,发现了一片被践踏的草,还有新鲜的粪便,证明她还活着。不久,他们在树丛中发现了库林,她耳朵、鼻子、前腿上都有枪伤。研究人员接近她拍照时,她还试图用后腿站立起来攻击人类。这说明她的腿可能没有断。

  作者回到美国后,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噩耗:库林死了,她由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救治,但是她的伤很难痊愈。她留下的3头幼象,都健康地生活在桑布鲁保护区。许多留言都希望牧民被绳之以法。但伊恩的团队认为,惩罚只会让事态恶化,教育才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大象被猎杀固然令人心痛,但却是某些食肉、尤其是食腐动物的福音。毕竟猎人们要的是象牙,剩下的大象尸体,就是食肉动物的大餐。瑞士研究人员布里埃莱·科齐在博茨瓦纳研究人类狩猎对斑鬣狗行为的影响。

  斑鬣狗的消化系统十分强大

  这使得其能充分利用猎物提供的能量 ▼

  在过去,博茨瓦纳政府允许职业猎人在保护区之间的指定狩猎区猎杀14至17头大象。猎人会把猎杀物的位置告诉科齐的团队,使研究人员得以在附近架起摄像机。

  通过镜头,科齐发现斑鬣狗会在10-12天内连续造访大象的尸体。随着肉质的腐坏,来访者数量不断下降,但是有些斑鬣狗直到50天后还会继续来用餐。

  研究人员记录下的斑鬣狗行踪

  (图:《动物去哪里》)▼

  同时,科齐团队通过项圈监控斑鬣狗的行踪,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讲,斑鬣狗有着严格的家族领地,大多数斑鬣狗都在各自的领地觅食。

  然而,领地距离狩猎区以北很远的一个斑鬣狗家族,有一只名叫薇拉的年长雌性斑鬣狗,一定知道南边经常有食物出现,于是她多次离开领地,长途跋涉来到猎象区进食。

  不过,薇拉的大餐已经不复存在。2013年,博茨瓦纳全面禁止了狩猎。

  《动物去哪里》

  原价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2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2 候鸟的奇幻飘流

  候鸟有着随季节变化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习性。夏天时,候鸟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繁殖,冬季则在低纬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越冬地,来年春天再由越冬地北返繁殖地。

  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

  在迁徙前往往要做足准备,比如——填饱肚子

  (图:正在为迁徙做准备的灰鹤,Wikicommon)▼

  然而,一部分候鸟的旅途之长,却令人瞠目结舌。北极燕鸥的繁殖地在格陵兰和欧洲西北部,而越冬地在南极洲沿海。每年7-8月份,北极燕鸥从靠近北极圈的大西洋沿岸启程,11月到达南极,这时节正好是南极的夏季。第二年3-4月再启程飞回北极。行程贯穿地球两极。

  北极燕鸥的飞行路线

  (图:《动物去哪里》,左右滑动查看)▼

  2007年7月,北极生物学家卡斯滕·艾格凡在50只离开格陵兰的北极燕鸥脚上装上记录能够定位的小仪器。到第二年夏天,他完好无损地回收了其中10只,但是它们记录的数据足以打破纪录。

  这些北极燕鸥的来回行程,平均达70900千米,这打破了动物迁徙的最远距离记录。相比之下,目前商业航班中最长的连续飞行为阿联酋迪拜到新西兰奥克兰,距离为14200千米。

  这次纪录的轨迹,就是图中的蓝色路线

  (底图:《动物去哪里》)▼

  然而,艾格凡的纪录只保留了4年。其后,荷兰研究人员鲁本·法因和扬·范德文登标记的5只北极燕鸥刷新了记录,平均飞行距离为90000千米。法因相信,这一纪录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来自挪威或俄罗斯北部的燕鸥,飞行里程将冲击6位数。

  这些北极燕鸥从北大西洋沿岸启程后,会来到大西洋中间某个未知的“中转站”觅食。这里冷暖海水交汇,富含营养物质。补充能量后,再飞往非洲沿岸。

  然后部分燕鸥会横越大西洋,沿着南美洲海岸一直到达南极。另一部分则沿着非洲海岸南下,来到本格拉寒流中觅食。其后,要么继续向南飞到南极越冬;要么转过好望角,横越印度洋,到达澳大利亚,然后再向南到达南极洲。整个旅程大约3-4个月,而返程只要大约40天。

  这次的迁徙规模更大,横跨大西洋、印度洋

  (底图:《动物去哪里》)▼

  候鸟不但可以飞得很远,而且可以飞得很高。1961年,生物学家劳伦斯·斯旺提出,斑头雁是适应了高海拔环境的特化物种。但是这一观点一直没得到验证。半个世纪后,查尔斯·毕晓普给91只斑头雁背上装有GPS设备的背包,印证了斯旺的观点。

  斑头雁的飞行轨迹

  (图:《动物去哪里》,上下滑动查看)▼

  这些斑头雁每两年会进行一次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旅途。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旅途的历史,甚至比山脉本身更加遥远。

  斑头雁的出发地是俄蒙边境的库苏古尔湖,启程后穿越戈壁沙漠,经甘肃、青海来到青藏高原上。有一半斑头雁会留在青藏高原越冬,另一半继续南行,经过西藏自治区,穿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南亚的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它们的目的地,是南亚次大陆最南端的库坦古勒姆鸟类保护区。

  相比前面纵横大海的北极燕鸥

  这条路线距离较短,但海拔落差极大

  (底图:《动物去哪里》)▼

  有些斑头雁不到一天就能穿越青藏高原,爬升速度达到创纪录的每小时2.2千米。这相当于4个小时就能从海平面升到珠穆朗玛峰顶。更厉害的是,它们在迅速爬升的过程中不需要休整以适应新高度,不需要停下歇息,也不需要借助风力。

  白色头部上的两条黑色横斑纹是斑头雁的一大特征▼

  虽然斑头雁爬升能力非凡,但是它们并不头铁。研究人员发现,斑头雁倾向于尽可能从海拔低的山谷、湿地飞过,而不是飞跃山巅。所以它们的最高飞行高度没有超过7290米,而且飞行轨迹中近98%的里程都在5500米以下。

  背包中的生物传感器显示,斑头雁之所以能在稀薄的空气中仍然不停扇动翅膀,是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每分钟跳动500次,比在海平面时快7.2倍。

  《动物去哪里》

  原价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2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3 当海龟逆流成河

  露西·霍克斯是埃克塞特大学海龟研究团队的成员。这一团队给海龟的壳戴上**,以监控海龟的迁徙。目前,这些携带**的海龟多达443只,遍布世界各地,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众所周知,海龟不论在何地觅食,最终都会回到其出生地交配、产卵。孵化后的小海龟,会牢牢记住自己的出生地。并在若干年后回到这里产下下一代。

  海龟的分布十分广泛

  在产卵季节,它们往往要进行长途迁徙

  其辨别方向的能力非常强大

  (图:玳瑁,Wikicommon)▼

  1995年,生物学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沙滩上发现了一只赤蠵(xī)龟,并将其命名为费希尔。费希尔被发现的时候削瘦而虚弱,被生物学家带回水族馆的康复中心,10年后,费希尔体重达70公斤,可以去野外捕食了。

  2004年6月12日,霍克斯在费希尔的壳上粘了个**,然后将它放归大西洋。霍克斯以为,费希尔会顺着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暖流漂到西班牙。然而费希尔却走了条直线,直奔出生地佛得角,那里恰好是10年前它该去的地方。费希尔被圈养了10年,仍然知道去哪里、什么时候去、怎么去。

  费希尔的旅程,从美国海岸到非洲佛得角

  (底图:《动物去哪里》)▼

  这部《动物去哪里》还纪录了许多动物迁徙的奇妙旅程,如穿越阿尔卑斯山的狼、行走在喜马拉雅山上的雉鸡、游向海地山的座头鲸、冰封湖面上的雪鸮、爱吃垃圾食品的白鹳,等等。再配以精美的地图,实在是了解动物迁徙的一部佳作。这部书原价176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单,只需128元。

  《动物去哪里》

  原价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2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发货说明

  1.天津发货,默认中通快递,48h内完成发货,节假日顺延;

  2.关于售后:请保证图书塑封完整,拆封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如出现质量问题,请直接到本篇文章留言区联系退换;

  3.需要查询物流的读者,可直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店铺,右下角“我的订单”里进行查询;

  4.出版方直发,正品保证;

  5.需要发票的读者,下单时备注抬头、税号、电子邮箱。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来自《动物去哪里》

  更多好书推荐

  ▼

  《认识生态》

  原价26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86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无人涉足的荒野》

  原价380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265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END

  读书 科普 动物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