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在轮下》读后感摘抄

原创美文2022-01-2873举报/反馈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从恬淡走向灰暗

  这原来是黑塞的早期作品,之后才是《德米安》《悉达多》《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本小说被视为黑塞的个人传,倾诉了他对于德国古板教育的看法。从内容上,友情和爱情从出现到消失的经历,相比后期作品的确尚未完整和成熟。但是,在有些残缺、有些急于展现的故事中,自己还是被黑塞描绘的恬淡生活所吸引,也为之后的灰暗结局而感到惋惜。

  必须要吐槽的一点,这本书是译者写序。不管译者为原书写了什么东西,既然您放在正文前面了,能不能注意下不要剧透啊。把几个重要的东西都说了,怎么开始、怎么中断、怎么重启、怎么结束都被说完了,而正文就那么一百多页。太气了,自己被搞了的感觉都有了。

  《在轮下》读后感(二):坚持多元,保持平衡

  在轮下,每个人何尝不是一种这样的生活状态,在每个平行世界做着不同压力的事情,就像一根弹力绳一样过紧或过松都是一种不幸,重要的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是临界点,来舒缓自己、治愈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强大变得坚不可摧,慢慢摸索探寻内心深处的声音。

  但有些事情没有人能够代你去承受感知,旁人能做到的也只是一定的牵引和指点,比如最后说的那样父亲,牧师,老师,校长他们是助推器吗?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想按着他们的价值观去点拨引导汉斯而已,是压倒一切的期望使汉斯遇到了赫尔曼后,发现还有一种他从来不了解的世界和精神更接近于汉斯本身,从而产生入洪水猛兽般的向往走向了两种极端,人设崩塌、期望全无、生活暗淡无光 ,最后走进了起点 天才陨落!

  《在轮下》读后感(三):你认为你是谁?

  “一切生物都在阳光下按照各自生命的规律活着,唯有人类却爱着自己所制定的框架的约束,屈从于未必完全正确的种种条规。”

  我在想如果汉斯没有遇见海尔纳会怎么样?

  汉斯会平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按照他原来的人生轨迹,努力学习,也许会成为一个神父。在海尔纳的身边,他品尝到了“天性“的美味,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觉醒。可是这一份觉醒给他带来的却是衰竭的神经,他一面仍需要花费精力刻苦学习,而后他又要在心里厌恶这种条框规则的生活。内心的矛盾是把利刃在他脆弱、敏感的神经下划下一刀又一刀,在这种毁灭性的武器下生活迎来的只是个体的破碎。

  “他的理想本书不断上进、考到好名次、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过可绝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危险角色。”

  汉斯最后泯然众人,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工人,是注入式教育产物的平庸之辈,这个局面会比成为一个神父、一个公职人员更好吗?我想这并不见得。

  会有更好的选择出现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不明白的,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自我的选择?有时候那些突如其来的狂妄的想法会耽误自己过好现在的、原本的生活,还要去打破吗?我想到了《死亡诗社》,自我带来的是个体最终的破碎。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带着勉强、愤恨和无奈对灵魂来说也是一种死亡。谁说不是呢?

  我突然想也许真正可怕的是也许还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就对那些本来的生活反抗的人,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也是落到自己的选择上。我们的一生到最后都是自己的选择,是的,也许它并非是什么有趣的生活,但确确实实已经是我们的生活,且是我们选择的生活。在这其中奇怪的就是“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只是维持生活现状。

  我想到了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的话:“可能我们这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其实我们自己的整个人生已经是自己的选择了。”或许我是温和派生活的一员,我想对于生活中那些无解的问题,“完成任务”才是生活最优解。

  生活已然走上了一条路上,哪怕每一步都是对的,也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用黑塞的比喻来说这这就是走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你一直在向前,每天都能新懂得一些昨天不懂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在爬山,眼前永远也不可能能突然就出现辽阔的远景。可这也比每况愈下好“吧”,我这样认为。人是不能够贪心的,往往我们只能选择一种生活,在这种选择下,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自我的和谐统一。

  还有什么呢?我还不太清楚。

  《在轮下》读后感(四):平凡人的奇迹与无可避免的坠毁

  与其先,最先惊讶到我的,无疑问自然是黑塞的描写,当然也包括了翻译的功劳。无止境的描写遍布了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落。

  一些出现的景物,只有见解丰富的人才能知晓其来由与具体相貌。通过百度,才能知道黑塞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是怎样一幅画面。

  这只是一个平庸顶层孩子,按照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是正确的那样,所争取着想要达成的一切,拼尽自己的全力,否定所有的可能性,按照老师的想法,牧师的想法,父亲的想法,走上不知人生意义为何,只是学习,看得见未来的道路。

  在此过程之中,无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友情的缺失,一方面是人的确需要朋友,对于孤独的恐惧远胜过了他人的压迫,对于学习一落千丈的担忧。孤独更胜一筹,只能够说是情感上的冲击打击到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憧憬,不知道自己清楚地想要什么是汉斯最后放弃学习的原因。

  有人说,我们已经落后了德国那么久,实则也是如此,书中的教育模式让人觉得非常的眼熟,我们所在的环境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然而这样便是错的吗。我没有立场,也不敢发表确切的观点,只是。每一种方式都能够成就一些人,当然,也可以毁灭一些人。即便,毁灭的这些人当中,也不乏普世意义所认同的天才。他们真的是否为天才,未可知。只是按照老实的性格,做了他人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不是热爱,不是主观能动性,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就更像是一个符合教育理念的机器。

  然而他们是脆弱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反脆弱,在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式中找寻正确的答案,如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也要努力去争取适应,在适应当中谋求自身的发展。迷茫的环境下,有时,合群也是一种合理的答案?我不确定。

  汉斯最后的落水悲剧只是收尾,真正的悲剧绝不会在于结果,而是过程之中,是运气之外决定自身成败的能力。以他的能力,足以成为学者,却不足以成为传奇。

  书是一本好书,画面,故事,清楚又引人深思,只是这样的书与我而言,终归只是带来启发的一些方面,于此同时,让我从更客观地角度认识了一位少年,他非常普通平凡,透过我的视角撇进少年的内心世界,然而还不够具体。由于第三人称,我不能完完全全知到少年脑中的心路历程,只是这一切没有那么的清晰。在分析一遍,是否模糊呢,你看到围绕着少年的全部故事,最后走向平庸,泯然众人,并且还不如众人,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人生,故事足够丰富,最终又代表着什么呢?其实没有意义,只是思考,只是惋惜。

  对前进中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是反省,是审视。我们谁不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抉择是如何,不想要做同一个浑浑噩噩掉入河内的庸人,究竟该怎样做决策。

  我们要做的是反脆弱,反对平庸,但也要放宽了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找寻自身的责任,生命本无意义,找到自身的责任至少赋予了人类特有的价值。

  思考非常漫长,能带给自身的思考着实来说也是有限,只是这样很快浏览过的故事,让人深思但又不具有现实性的 意义。值得探寻的问题非常的多,包括作家本身,很显然,你并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也想到一样丰富的表现形式,只是单调的平铺直叙,把大脑内最直观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了出来。怎样认识作家,怎样写出最恰到好处的让人产生共鸣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也是随着时间推移更有价值的一个方向。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