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摘抄 >

散文摘抄

关于文明的文章(精选12篇)

散文摘抄2022-12-1870举报/反馈

关于文明的文章(精选12篇)

读书之美

文/林振宇

总有一种美,于寻常之处却能惊艳发现美的眼睛;总有一种美,于无声之处潜藏内心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总有一种美,于我们自身美美与共,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气质,脱俗优雅。这种美就是读书。

如果遇到一个肩披长发、清丽的年轻女子,在晨曦中,树荫下,手捧一卷书,看她神情专注读书的侧影,你说美不美?

如果你路过一所小学,恰好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悦耳的读书声,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地读课文的画面,你说美不美?

如果你走过很多地方,也看惯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但是,假如您有幸去过类似宁波“天一阁”这类著名的图书馆,如同走进了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宫殿,馆藏的每一本书都值得人们驻足和翻阅,抚摸这些藏书,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在这样的地方读书,你说美不美?

世上最美的体验便是读书了。走进书的世界,就如同穿越了宇宙的“虫洞”,来到了另一番天地。在那里,仿佛时间和空间都不复存在,就连自己也和宇宙浑然一体。书籍又好像借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能够透过一本书,看到一片森林,看到人类是如何将树木变成纸浆;又是如何将人类文明的密码和记忆以文字的形式输入到纸张中,最后制成书籍;透过这些书籍,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们钻木取火,这星星点点的文明之火燎原了华夏,我们仿佛听到“仓颉造字鬼夜泣”,那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最初的中华文明。随着文明进程的开启,而后才有蔡伦造纸、毕昇造版,最终出现了纸质的书籍,人类就是以书籍为主要载体将文明传承的。因此说,书籍是草木的精华和人类智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页纸里面都藏着一个无限的世界,吸引人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翻开书,让我们忘却杂念,忘却自我的存在,便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遥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初,生命是怎样诞生的,人类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又将走向何处?在书的世界里行走,我们可以聆听哲人的慧语,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可以和苏格拉底对话,讨论“我是谁?”的哲学追问,还可以向爱因斯坦请教“相对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时而皱眉苦思,时而会心微笑,那一刻,阅读的体验多么美妙!

书籍是世上最好的化妆品,读书就是把自己美颜,妆扮得更漂亮。读书和不读书是不一样的,不读书的人,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两相比较,美丑便知。作家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就好比一个人久居兰芝之室,不免身染兰香,读书亦是如此,手不释卷,缱绻日久,气质随之改变,就连灵魂都散发着书香。

读书之美,就在于把读书作为寻常的客体进行观察,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发现了它的美;就在于当读书的人作为主体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体验到了美;就在于读书的独特功用能够使我们变得优雅从容、与众不同。所以,让我们热爱读书吧,总有一天会遇见更美的自己。

争做文明学生

文/琳琅小神

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讲文明,讲礼貌。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积极举手发言,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勤动脑,积极钻研。尊重老师,热情对待老师。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向老师问好。有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多宣传科学活动,做到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提倡科学的好习惯。爱护公物,保护公物,不准别人损害公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花草树木。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多做好人好事,尊老爱幼,尊师爱友,团结同学,不打架**,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讲卫生,珍惜集体荣誉。生活省吃俭用,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要以正确的思想对待自己,我们要以自己的行动去表现自己。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做一名文明学生。

玉之美

文/严巍

“千年老玉变玫瑰”,这句话是就玉的沁色而言。我见过一方玉琮,碧色玉材经过数千年的土沁其色斑斓,紫红中间有苍绿和斑黄。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神像。典雅神秘,美轮美奂。

玉,对于国人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远古先民以璧祭天,以琮礼地,玉器也就成了通上界神灵的礼器。降之春秋“君子比德于玉”,玉又成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象征物,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之美体现于两方面,材质与雕工。有人说,七分工三分玉,也有人认为正好相反。我说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礼记》中就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琮璧圭璜等四大器形,弦纹、谷纹、蒲纹、螭纹、兽面纹、花鸟纹等纹饰,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的结果?

各朝各代的玉器自成风格,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象。良渚、红山等原始文化的玉器浑厚简朴,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夏商周老三代的玉器工艺水平大步发展,从殷商的妇妤墓出土器就可以窥见当时玉器文明的辉煌。春秋战国强调象征手法,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秦汉玉器现实主义成分增强,特别是汉代玉器,温润的和田玉质加上精细的游丝工艺,天然美与人工美高度融合,叹为观止。而唐代玉器雍容华贵,丰腴饱满。大度开放的时代风尚使玉雕艺术多姿多彩,有的甚至出现波斯文化的异趣。到了宋代,玉雕向着立体的全景式方向发展,被称为“玉图画”。明清玉器则盛行仿古,由于乾隆的酷爱,清代玉雕技艺登峰造极。

白玉无言最可人。自古以来,人们在玉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内涵与憧憬,积淀了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书法、瓷器一道展现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华彩篇章。然而,面对如此美玉,一个古老的毁玉故事却像白玉之瑕,令人难受。

在商代末年,发生了“武王伐纣”事件,而这场以周代商战役的结束,却与玉器有关。据史籍记载,商纣王兵败后决定自焚,他命人把宫中无数玉器层层叠叠地堆砌于自己的四周,然后点燃了火把。

丢了江山,猿惊鹤怨,可这位无道君王死到临头最舍不得的竟是美玉。玉之美成了玉之罪,它在某些人心里演化为“惑”,引动了“贪”,贪得无厌导致多失早亡。《道德经》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惑生之时,还需静心聆听圣贤之音。孔子说:“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行也。”也许这才是玉之美的真实本义啊。

文明就在举手之间

文/风醉云跑

文明就在举手之间

张进保

假日在商场,遇到一个大约1岁多一点的幼童,左手拿着一块饼干、右手拿着一片塑料纸片。显然,塑料纸片是刚从饼干上剥下来的包装纸。

小孩子摇摇晃晃的,看样子刚学会走路不久,样子十分的滑稽可爱。孩子也许发现有人正在关注他,于是便停了下来,似乎有点犹豫不决。“乖,宝宝,看,前面就是垃圾箱”年轻的妈妈鼓励道。我这才注意到,距离孩子前方3-4米远的垃圾箱,并意识到孩子前行的目的。

在年轻妈妈的鼓励声中,孩子正一步步地向垃圾箱走去。从孩子尽管踉跄,但却坚定的步履中,可以明显感到,他所要完成的任务绝非第一次。就在孩子将塑料纸片投入垃圾箱的一瞬间,我心头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这位年轻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通过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令人钦佩。一双稚嫩的小手,在接过了人类文明接力棒时候,也许他幼小的心灵里,还不理解文明的含义,但在他的心里,但却在悄然中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文明离我们是如此的近。一个呀呀学语的孩童尚能做到垃圾入箱,对于我们这些知书明理的大人们来说,理应是不再话下的,但文明却屡屡与我们擦肩而过。

看着天真烂漫的孩童,望着地上散落的果皮、纸屑……在感到欣慰之余又多了一份不安与期待。

文明的天空是无数普普通通的双手所挚起,人类文明的创造、传承、延续靠的是无数普通大众的亲身躬行。文明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每位普通民众的身边,只要我们向前多迈一步、随便弯一下腰、面部的表情稍微丰富一点……就可触摸到文明的气息。

文明就在你我举手之间。

用爱传承文明

文/qzuser

中华,是一个神秘古老的国度,在那里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了两千多年。它就像地球上的蓝色宝石,神秘而又高贵,璀璨的闪烁在苍穹中,为地球的绚丽平添一份光彩。

历史的悠长,为中国披上了文化涵养的外衣,同时造就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支奇葩——华夏文明。在那黄色土地上生活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黄种人,将华夏文明传播到了五湖四海,将它发扬光大。

文明是人类一直所孜孜不倦探索的。从古至今,文明的步伐没有停滞不前,而在全球不同文化的交融下渐渐趋同。而爱一直是文明亘古不变的深刻内涵。

爱是文明的实践。如果只把文明挂在嘴边,将文明的行动束之高阁,又怎能将文明实践?可当你怀着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会乐于帮助身处逆境的人,会乐于实践文明。文明在你起身为老人让座时,在你搀扶弱者的双手中,在你拥抱失落者的怀抱中,在你举手之劳的力所能及帮助中,这时,爱之歌被奏响,文明在被传播着……

爱是文明的基本内涵。爱的基础前提是尊重生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这颗亮丽夺目的星球——地球上,生活着不计其数的生物,他们都是具有影响力的生命个体,都应当被尊重!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能做到,又怎能奢望他能够爱他人呢?还记得“功夫爹”刘刚说过一句话:有时候你给他一百元钱,还不如给他一个拥抱。一百元钱或许会被弱者看作是施舍,但是一个拥抱所彰显的魅力在于肯定了弱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爱的基础,爱与文明的联系真是息息相关。

爱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一个人拥有文明时,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心一定是柔软的。心中有了文明,在日常生活中便会显露出来。文明是与愚昧、落后相对而言的。或许在为别人付们的霎那间,在别人哭泣时送去的手帕上,在别人摔倒时轻轻的搀扶下,在募捐时你投下的钱币上……文明的使者——爱随之而来,在你为别人做的每件小事中,你收获的不只是感恩,还有文明。爱是一个人的基本情感与能力,也是文明的表现,文明的行为更是博爱的行为。

爱是人类永恒的文明。因为有了爱,一代代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后代的幸福生活与祖国的兴旺富强,他们深爱祖国与人民。因为有了爱,一批批志愿者忙碌在救援灾区,活跃在各地贫困山区,他们用不悔的坚持与满腔热血无偿投入对祖国的支持与援助中,他们深爱祖国与人民。因为有了爱,一位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踊跃出现,他们遵守着千年来凝结着祖先智慧的文明准则,不管是尊老爱幼,还是乐于助人,他们将爱化为实际行动,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

忘不掉雷锋同志的音容笑貌与他不朽的事迹,忘不掉董存瑞视死如归的坚毅,忘不掉钱学森毅然回国的建设新中国的决心……忘不掉那些乐于助人的好人,忘不掉那些献身于祖国建设的革命英雄,忘不掉那些倾尽毕生心血一心一意中国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用怎样的行动演绎着爱?用付出,用生命,用智慧……他们是文明的使者,将文明传播到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震撼着每一位国人的心扉!

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跟随他们留下的指示,用爱将文明传承,将文明发扬光大!

爱在文明间

文/吉祥

这个周的清晨,我的妈妈带着我去医院看一位朋友。这天早上,上街的人很多,车上的位子坐得满满的的。车就要开了,可这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她女儿的馋扶下慢慢地向车走来。上车时,老爷爷行动不便,我妈妈上前帮忙。老人上车后,很多人都只是看看就把头转了过去。我对妈妈说:“竟然没有人让座,如果我坐着,我一定会让坐的。”刚说完,有一位小妹妹站了起来,走到老爷爷面前说:“爷爷您去坐着吧。”可老爷爷的女儿说:“谢谢你,不用了。”小妹妹回到座位上坐下了。

车开始走了,我想:“老爷爷为什么不坐呢,为什么她的女儿一口回绝。路很颠,老爷爷有点站不住了。这时候,那位小妹妹又再一次地站起来给老爷爷让座。可又被他的女儿回绝了,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两次让座但都被回绝了,小妹妹尴尬极了,红着脸,低着头,让人看了心里很难受。

时间好像定格了,这时老爷爷笑了,一步步慢慢地走到座位上坐下来了。小妹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到过坑坑洼洼的路了,妈妈抱着我。我一路上都在观察老爷爷和她的女儿,突然车颠了一下,我和妈妈差点摔倒了。老爷爷的脸色变红了,还满头大汗,他好像很难受,但他脸上还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小姑娘。但她的女儿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很快,医院到了。我和妈妈听见了一段对话,把我的迷惑解开了,“爸爸,你臀部有伤,你还坐,看吧,现在疼了吧。”他的女儿说。而老爷爷却说:“不疼。”可我看见老爷爷裤子上的血。这时,妈妈对我说:“有什么感悟呢?”我回答说:“人既要懂得关爱,又要有成人之美。这时妈妈满意地笑了。

在生活中,就是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们才能和谐相处。有了成人之美,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受活的忙年

文/阎建滨

西安人把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叫受活,意思是身体虽然受累,心中却是快乐享受的。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除夕这段紧张的忙年,围绕着一个“备”字忙碌地进行着,赶年集、购年货、杀年猪、磨豆腐、炸丸子……年味日复一日地升温,中国人也享受着忙年给心灵带来的无限期许,可谓之受活的忙年。

“宁穷一年,不穷过年”,老陕人平日里生活十分节俭,一碗面就能解决日常温饱问题,油泼辣子就是一道有滋有味的菜肴,可是对待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老陕却丝毫马虎不得。秦中自古帝王都,关中人讲面子、重情义、好礼数,过年是亲戚朋友来往最集中的时候,不备好年货、不以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岂不是没有面子?所以,从古到今,关中人最重视忙年,年集、古会特别多,到处是赶大集熙熙攘攘的身影。如今,西安城里的赶年集变了个模样,农村里场畔上、河坝上的大集,移到了会展中心,西安曲江的年货会已经举行到第17个年头了,每年长达18天,有100多万市民参与,年货琳琅满目,年俗文化丰富多彩,广大市民每年可以寻找记忆里的年味,寄寓抹不去的乡愁,这种壮观的年景,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如今都不多见,所以说,西安年,赶年集最壮观、忙年味道最浓厚。

民以食为天,吃常常排在购年货的首位。杀年猪,是过年的一个最重要的习俗。在六畜中,猪是人类最早圈养的家畜,古代也叫“豕”。在我国的汉字中,“家”这个字,就是有房、有猪,才有家,可见猪对于农耕为本的关中人是多么重要。农耕时代,家有多少猪,预示着财富也预示着兴旺,祭祖离不开猪,过年的餐桌上更离不开猪肉。陕西的忙年歌里就有:“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做豆腐主要是准备素菜,豆腐有“福”的含义,也常常进入关中人的年夜饭,但炖大肉一定是关中人年夜饭的主角,是年菜中的第一道菜,也称头菜。昔日讲究肉要四寸见方,寓意一年方方正正,四面八方都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期盼着新的一年肥得流油。至于杀鸡宰羊,也是过年餐桌上的重要内容。鸡鸭鱼肉都是过大年丰盛的美味,但杀鸡主要是公鸡,不杀母鸡,母鸡下了一年的蛋,不能“卸磨杀驴”。过年餐桌上有公鸡,寓意大“吉”大利,再配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过年的美味与吉祥就都有了。羊,也是过年餐桌上的美味,大美为羊,鱼与羊相配,就形成“鲜”。陕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地,羊在陕北最多,于是羊肉是陕北人过年的主角。而陕南山地较多,年俗与巴蜀地区相近,杀年猪后熏制猪肉、吃腊制品非常在行,于是,餐桌上腊味特别突出。

西安所在的关中,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年”这个字,与关中最为密切。《说文》中说:“年,谷熟也。”就是说五谷皆熟就是年。年的名称源于周,《尔雅》中写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西周的首都就是沣镐,在西安的沣河两岸,周人号“年”,表达了对嘉谷丰成的无限期望,表现着古代华夏先民对于农业的深厚情感。周对土地爱得深沉,始祖后稷就是农师。中国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所表达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恭喜发财、团圆美满、国泰民安的寓意和祝福,在西安年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中国的年文化精神表达。

过年在我的儿时记忆里,忙年这一段是最深刻的。因为经济短缺时代,吃饱不易,吃好根本谈不上,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才有白面馍尽管咥。每年忙年阶段炖肉过油是我最期待的。每当炖肉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时,口中的哈喇子就要掉下来了。满屋香气扑鼻,馋得人心痒难耐,老人赶紧将烧好的肉或排骨捞上几块,我边吹边吃,满嘴生香,那“美的太”的滋味成为至今忘却不了的美味记忆。

我的母亲是河南人,过年炸麻叶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过去过大年招待亲朋好友都是在家中举行,不像现在饭店酒楼过年继续营业,因此家家都要有厨艺高超的人,充当过年的大厨。为了招待宾客方便,忙年期间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工好大多数宴席的食材,形成半成品,因此过油就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炸麻叶是一种点心之类的东西,外焦里脆,十分可口。每年我母亲都会炸麻叶,成为我们正餐之外最珍惜的年节点心。

吃之外,就是穿了,昔日过年盼着穿新衣服、戴新帽,有忙年歌谣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吃满足味蕾的需要,穿则是精神与文明的需求。华夏文明有这样的释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穿衣,不仅是御寒,更重要的是表达文明礼仪,尤其是盛大节日来临之际,必然盛装出行,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共同特点。而对于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来说,更重视服饰文明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在经济稀缺时代,我们仅仅解决的是御寒和干净问题,而如今,穿新衣虽已稀疏平常了,但至今没有华夏民族的节日盛装,却是一件遗憾的事。

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故事

故事,这两个字饱含了多少的含义,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我有我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他有他的故事。经历了,懂得了,沉淀了,最终变成故事了。如果你喜欢着个世界,你会沉淀出美丽的故事,如果你厌恶这个世界,你会沉淀出凄凉的故事,无关其他,其实都会是有魅力的故事,就像是春天和冬天,一个是暖,一个是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天下,我们并不能够凭借着主观的想法而去对他们进行等级上的划分。故事也是这样吧!

不同的生活孕育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环境影响了故事的情节。

就像是现在,我们却在跟传统渐行渐远。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却与我们最终想要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假装去崇拜西方的文明,假装热爱西方的文化却真实的在利用这种挡箭牌在放纵自己的欲望,我们冷心的抛弃了那些老掉牙的,限制“自由”的习俗,在口口声声“这是什么年代”中,发出些许猥琐的笑声。

东方文明也被深深地雪藏,也许我们并不想要抛弃,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乘坐西方文明的高速列车,好好的刺激一把,然后再把雪藏很久的古老东方文明搬出来整理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秩序。

就像是描述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一句话:这几年我不出手,你们都忘记了什么才是史诗了!

同样的道理,经济快速发展的虚荣道德秩序下,你们都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东方文明了吧!

八零后刚用自己的行动摘掉了先前社会人给戴上的那顶叫做堕落的帽子,九零后就急忙的把它捡起来,屁颠的紧紧扣到自己的头上。对着镜子,高兴的眨眨眼睛,***的,真是太合适啦!而站在暗处默默看着的人们黯然一笑,悄悄耳语:这一代人太好玩了!寂寞没有了。

在美好的大学里面,那一张张忧郁、寂寞的脸,那一张张发情而又不敢去尝试,犹豫的脸,还有那些尝试了很多之后豁然开朗,一副茅舍顿开模样的脸,揪着头发恍然大悟的吐出一句:原来姐姐说的都是真的!我会很乐意把这叫做明知故犯的脸。

在艰苦地生活中,脚踏实地的走出了自己的路,却在美好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未来的路。

未来在先前看来就像是一片坦途,前方总会是阳光灿烂,途中总归是鸟语花香。现在的未来已经被过渡开垦,没有的阳光灿烂,没有了鸟语花香,连连的雨水让它变成了一片沼泽,天空也变成了黑色,遍地布满了去往未来人们的尸体,他们漂在水面,在这里长眠,淡淡的白烟只是为他们多蒙上了一层纱。腐朽的环境散发着阵阵恶臭,让人们去往未来的道路变成了生与死的考验。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人们自己的不珍惜,他们为了前途牺牲了自己的友谊,他们为了放纵,牺牲了自己的亲情,他们为了上位,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了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尊严。某一天,他们独自坐在屋顶,接受这一天第一束阳光的洗礼,他们或许会明白,原来自己过去做的那么多事情,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肮脏。当他们想要回头的时候,却发现再也无法回头,时间却在不仅不忙的用它的脚步指引着前面的方向,那是一片可怕的沼泽,有让人窒息的氛围,但是,确实真的不会再有第二个选择。

崇洋媚外,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但是曾经我们经历过,也反思过,而反思的结果,却是没有结果。我们崇拜西方的自由,我们崇拜西方社会的科技,我们把溢美之词送给西方,而西方的文明却像乌云一样,遮盖了东方的太阳。如果没有那些基础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些精神的基石存在,西方的精神之旅就像是一片沼泽,不管是迷失还是错乱,最后,不会是死亡吗?也许你忘记了,当西方人看到你的脸,然后对你笑,首先的一个原因就是你有一张东方的脸。

拥有一张东方的脸,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个最具诱惑力的故事。

流淌文明的城市

文/尹扬

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梦乡唤醒,由于爱车被爱人“征用”,我只好起了个早床,步行五公里去上班。

走过鄂州高中路口,惊喜地发现,原来黑白相间的斑马线穿上了“彩衣”,并且变成了双通道分流。鲜艳的色彩增强了过往车辆礼让行人的意识,也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上班高峰期,车辆、行人、电动车各行其道,井然有序。街头还新设了几处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屏,时刻提醒人们注意交通文明。

复行数十步,一捧碧水呈现眼前。遥想当年,在洋澜湖边隔老远就能闻到“特色臭腌鱼”的复杂气味。如今,身处亲水栈道上,只觉得清风徐来、神清气爽。生态环境好了,湖边晨练的人也多了。在广场舞的乐声中,湖心荡起数叶扁舟,工作人员在清理湖面上零星的水葫芦和枯荷等杂物,颇有“南浦泛舟”的意境。

踱步虹桥,穿过小巷,路上精美的立体公益广告牌越来越多,而且不论大街小巷,很难发现一片垃圾;深巷里的老小区已不复“旧貌”,“40工程”把乱搭乱建、路面破损、卫生脏乱差等顽疾逐个攻破,大手笔实现了大变样;原本“土掉渣”的砖石围墙已被翻新成美观的“文化墙”,传递文明,别有风味……

巷子尽头左转,走到机关食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语印入眼帘。***总书记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全社会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倡导餐饮文明,要从自身做起,我买了馒头和稀饭,吃完后到餐具回收处上交“光盘”,顺便看了眼垃圾桶,几乎找不到浪费的食物。走出食堂,发现有的“红马甲”已经吃好早餐,去参加文明志愿活动了。

文明创建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体现和有力抓手,当前我市创文工作已进入冲刺状态,行走街头,蓦然发现,文明之风已悄然浸润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成为鄂州靓丽的底色。

文明,近在咫尺

文/刘林萍

文明,近在咫尺。文明,可能有时只用向前一步,扔掉手中的垃圾;文明,可能有时只用掏一张纸巾擦掉痰;文明,可能有时只用把你即将出口的脏话咽回去;文明,可能有时只是在公共场合熄掉你的烟头。做到文明,难道就真的那么难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文明?我会说:没有为什么,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就应该好好对待。文明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某些人来说,要不要文明,就只看自己的心情,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对我们做出的行为而负责,为建造我们的文明城市而努力。

当我们走过街道,总会看到环卫工人在那里工作,有些路人会嫌弃他们,就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上脏,但路人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那些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干净的大功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呢?为了这些叔叔阿姨们不那么辛苦劳累,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文明人。

当我们在公共场合时,总会看到一些人在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粗口满天飞、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吸烟,我们是否想过制止?有些新闻报道说:有的中国人出境旅游,在景点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我认为,这是有辱中国形象的,我们必须要鄙视他们,做一个文明人。

当我们在超市、市场购物时,总会看到一些人在推推搡搡、插队、因被挤而破口大骂,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如果每个人都谦和有礼,那我们的城市该会多么美好啊!

文明很简单,文明就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文明人。不仅是为了让自身修养提高,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家园更加美好。文明,近在咫尺。文明离我们如此之近,何乐而不为呢?

五一遐思

文/半床明月半床书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了,很多外出出游的人都在今天忙着匆匆返家,我是典型的“恋家型”,三天假期没有出去旅游,所以今天有时间坐下来写写自己的所想,所思。

三天的小长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多人借此机会,全家出游,因为这几天高速公路免费,所以自驾车出游的也就特别多。我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当别人忙于出游,走向大城市,走向热闹的时候,我却选择猫在家里。这两天回老家,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看望了一下父母。

父母年纪大了,六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我们回家,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饭菜。五一上午,我们准时回家,一家老中少三代除了吃饭之外,我们还到农村的广阔田地里。跟女儿一起,挖野菜,认识农作物,虽然没有帮父母任何的忙,可能还给父母带来了不小的忙碌,因为父母要给我们准备饭菜,但是从母亲的脸上可以看出母亲的高兴,“哎,这孩子长大了,老人是一天比一天老,小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健壮”,这是父亲发出的感叹。是呀,父母为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了,到了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跟我们到城里来居住。母亲说“我跟你爹只要自己能够照顾自己,我们就不去你们那里,我们离不开这几间破屋,更离不开这二亩地呀!”。现在回想一下,也是的,父母在这个村庄,这四间老屋,这几亩土地生活劳作了三四十年,现在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住进高楼,上下又不方便,即使下了楼一个人也不认识,这从心理上让他们很难接受。农村有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农村春天有新翻泥土的气息,夏天有层层叠叠的金黄的麦浪,秋天有金黄色的玉米,冬天有冰天雪地,更有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唠不完的家长里短,一旦让他们进城,就像让他们彻底的与世隔绝,没了亲情,更没了人情。

城镇化固然是好,但是城镇化的另一面却是农村人情、人味的消失。把农民赶上楼,让农民脱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转让,让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存资源更失去的是精神家园。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土地给予中国的农民不仅是生存的必须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没有了土地,农民的心在何处安放?

土地丰收,子孙满堂,这是中国农民最朴素最真实的精神追求,中国的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进程中养成了这朴素的品质,勤劳,无私,奉献,质朴。如今城镇化的浪潮一浪盖过一浪,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打拼,沦为农民工,农村失去了他们根,城里没有地方立身;农村剩下的老人和孩子,沦为空巢和留守,让中国的乡村文明失去了魂,中国的乡村文明再也找不到原来的精神。如今的城镇化,有谁来为这些失去的乡村文明买单?政府?企业?社会?最终只能将这残破的局面留给中国的下一代。

是该好好思考一下了,中国需要城镇化,但中国不需要野蛮的城镇化,中国更需要充满人情味的城镇化,留住中国的乡村文明,留住中国的乡村文化,留住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根和魂。

鄱湖的风

文/王建平

第一次见到鄱阳湖,是30年前的1986年,上高县第一次农民摄影展览在庐山举办,我参与了筹办。那也是我第一次上庐山。

凌晨,上含鄱口看日出。来到望鄱亭,凭栏远眺,晨光熹微,只见水天一色,混沌一片。原来,那就是鄱阳湖,日出的地方。我终于来到你的身边,脚下仿佛有湖水拍岸的声音,远处是一团团雾气氤氲缭绕,袅袅婷婷。随着太阳冉冉升起,湖天渐渐由黄变红,满眼霞光;一大片细碎的波光耀着金辉,璀璨夺目。鄱阳湖,就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点缀在祖国母亲金色的腰带——长江上,令人向往,令人赞叹。

下得庐山,再上石钟山,又是一道胜景映入眼帘:只见滔滔长江水浑浊东流,浩瀚鄱湖水清澈北泄。在这长江与鄱湖汇合处,这一浊一清,浊清分明的水线据说延绵了50里而不混,堪称鄱湖一大奇观。这是我第一次亲近鄱阳湖。

如今,我客居在这鄱阳湖边的都昌一年了。

站在鄱阳湖边,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锦江。我不知道,家乡的锦江水需要多少个日夜奔波,才能投入鄱阳湖这硕大的怀抱。但正因为这鄱阳湖,我虽身在他乡,就像家乡在身旁。如今喝着鄱阳湖的水,也天天和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鄱湖人为伴,家的感觉却未曾淡化。

白天,我站在五楼的阳台上,那带着腥味的鄱湖风肆无忌惮的往屋里钻。它撞在墙上,墙岿然不动;它拍打房门,门上了闩,它无奈地在客厅流连游荡。我忙把客厅的另一扇门打开,风终于找到出口,夺路而逃。就见那穿堂风嗖嗖的,从鄱湖的方向源源涌来,再远鄱湖而去。如果是夏天,那种淋漓尽致的畅快简直无与伦比。当然,冬天就有点难受了——这种强烈的反差在我们老家是很少体会的。

晚上,我枕着鄱湖风而眠。很多的时候,它轻轻地吹着唿哨,拍打着窗棂,就像母亲拍着婴儿入眠,此刻,那经典的《摇篮曲》便萦绕在耳边;可一旦性起,它敲打着窗玻璃咔咔作响,那就只有失眠了,这时,它就是一个淘气的顽童。

鄱湖的风,就这样一年到头、一天到晚不停歇地刮。它怎么就不累呢?

原来,这八百里鄱湖就是它的练兵场。毫无遮挡,毫无屏障,哪怕只有一丝丝风,它也能从东吹到西,从南刮到北。

鄱湖风,就这样任性地刮,穿越时空,一刮便刮了1600多年。

这1600多年,它雕琢了鄱阳湖自然风光,酿造了鄱阳湖乡土风情,浓酽了鄱阳湖地域风俗。

鄱湖的风,托起了东日、拂去了西阳、迎来了北鹭、送走了南雁;鄱湖的风,绿了春雨、艳了夏花、黄了秋叶、白了冬雪。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鄱阳湖,因这千年不息的古风,不仅给了你旖旎的江南水乡美景,更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屈原“淼南渡之焉如”,忧虑这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将送我去何方?深深地留下了那一步三回头的眷恋。陶渊明生于斯长于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大气磅礴的鄱阳湖也有了小家碧玉的缠绵绻缱。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孟浩然“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由湖及山,由景及情,现实中显空灵,空灵中传神韵。李白“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豁然映入眼帘……

如此灿若繁星的名家、大家,有土生土长的、有客居的、有慕名过往的,他们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为鄱阳湖人文历史、文化生态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徜徉其中,似醍醐灌顶,似清风拂面,或发人深省,或启迪心智。我知道,这才是鄱湖的风,鄱湖真正的风——鄱阳湖文明之风,沐浴其中,那种淋漓尽致的畅快才真正是无与伦比的。

鄱湖文明养育了一代代鄱湖人。他们中,有江万里、有陈澔、有陶侃,更有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鄱湖人;这里有过江右商帮的兴盛与衰亡,有过朱元璋与陈友谅昏天黑地杀伐十八年的鄱湖大战,每一次,八百里鄱湖都以她从容不迫的淡定承受着;更有无数市井小民、山野中人的坚韧、无奈、挣扎、反抗,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作,传承和发展了灿烂的鄱湖文明,并使之不断走向辉煌。

楼下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个繁忙的交通要道。天还没亮,踏着星星月亮,迎着鄱阳湖吹来的风,各色小贩从四面八方涌来,有卖早点的、有卖蔬菜的、有卖猪肉的,更多的是鱼——大概不少是产自鄱阳湖吧;下班以后,这里更多的是各类水果、日用品。早早晚晚,商贩们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虽然,这里不是正规的市场,却大大方便了上班下班的人们和家庭主妇们。夜幕降临,这里还有好多群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中跳着广场舞的大嫂大妈们。所有这些卖的、买的、跳的,这些生生不息的鄱湖人,不正在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传承着鄱湖文明吗?这里不正飘逸着浓郁的鄱湖乡土风情吗?
摘自: m.taiks.com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鄱湖的历史,不就是这许许多多喝着鄱湖水,沐浴着鄱湖风的小人物创造的吗?正是他们,将托起鄱湖明天的希望!

鄱湖文明之风悠悠地从历史中走来,还将悠悠地向未来走去……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