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
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是指心理问题发生率、精神障碍患病率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上升,抑郁症、焦虑症,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出现在更低的年龄段1。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需要正视和关注。 根据一项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2,“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以下特点: 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但更愿意倾诉,也更容易干预; 真实交往更为敏感,更容易紧张焦虑; 现实感较弱,脆弱性突出。 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要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3。具体措施包括: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提升心理服务能力; 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增强社会支持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