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走进中岔村

散文随笔2023-09-0160举报/反馈

走进中岔村,实在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而又难以忘怀的文化之旅。

能够为这一方水土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吸引,对这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做一次亲临其境的行走了解,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种难得的缘,也是一次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偶然的邂逅。

2019年11月16日上午8时许,苏蕙研究会与当地媒体记者一行三十多位成员,在资深民俗文化学者、会长李子伟先生的带领下,乘坐由昊峰集团提供保障的客运大巴,冒着初冬的微寒,历时两个多小时,一路驱车向北,前往地处甘谷县境八里湾镇的中岔村采风。

中岔村**新建的二层办公楼,坐落在村庄大道路基下面的一片开阔地带。这里地处整个村庄的最下端,从建筑风格和楼体风貌白墙青瓦的新旧程度判断,大概是(jìn)几年来,伴随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和节奏,而开辟出来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场所。

趁着大家在**接待室喝茶休息的间隙,一个人出门,顺便走走。看楼前广场,估计是利用了一整块曾经的农田土地,开辟出来的长带状开阔区域。与办公楼遥相对面的另外一头,是一排平顶结构的一层办公用房,悬挂一长条横幅,内容是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房前屋后有三五棵柳树,树下安装有篮球架,在场地边缘地带,还有几处健身器材。

见楼后的地面布局,充分利用乡村地貌因地制宜,建有围栏,也有方便行人进出和游览观光的通道。在人行道两边的草坪间,栽植有绿化树和当地土生的月季等花卉植物。有代表传统农家生活场景的成套碾盘和磨盘,还有碌碡、石杵和石臼等传统生活器具,也有一些从各地收集起来的单扇磨盘,被当作人行道间的踏步,平铺在地面上。有几块蹲卧在草坪间和路边的观赏石,点缀其中,石体上既有弘道养正这样体现传统文化与美德教化的寓意,也凿刻有陇上椒,农业科技产业园等富有时代气息和宣介地方辣椒特产的字眼。

在村庄大道路上的地面间,有一条通向村里居民家里的岔道。靠(jìn)西边的白色墙体上,开辟有传承农耕文明,守护美丽乡愁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墙,张挂着过去生产和打场所用的磨,粪斗,砖斗,夹板,木锨,连枷,簸箕及牛夹嘴等农具物件。在一处靠(jìn)草料场院的房屋后墙面上,钉着一块大约二尺有余的长方条木板,走(jìn)可见上面写有“**讲习所遗址”和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落款内容。就是这一不经意的发现,不由得勾唤起自己心底里,关于**时代和过去那个年代里,与长征相关的红色文化情怀,让人心生感动而思绪激扬,不由得对这里多看上几眼,投去敬意的目光。路的东侧,是一排由村里用彩钢构建的扶贫车间,里边主要生产地毯产品。走走室内,有几位村里的年轻女工,正在利用手中的绣毯工具,坐在凳子上低头面向织毯架上的毯面绘制构图,还有的在帮着她们做杂务。整个车间的规模不大,东头靠后墙一角,有陈放原料的线架台,地面可见堆放的地毯成品。西头兼办公场所,这从墙体上张挂的志在扶贫,回报社会和福地迎祥等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作为农耕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车间外面的院子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就是围绕主题公园立意,在场院草坪的中间,配置在草坪间的一组青铜浇铸的造像,表现的是前边一头牛昂首拉犁,后面一人右手扶梨,左手扬鞭,身体前倾的牛耕图。

通过李子伟老师的介绍,我们也知道了,这次来中岔村开展参观采风活动,是与一位在这个村里出生,长大后从村里走出去,在外地部队单位工作多年,这几年退休以后,怀着一颗拳拳的游子之心,关注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为故里老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他利用自己多年来积聚起来的人脉和影响,经多方联系,促成村里的农耕文化园得以立项并终于建成的乡贤,这个人,就是在自己主编的《天水民俗大全》丛书里,已经被收录为现代新乡贤人物的程世雄。当天的这次活动,也得到了甘谷县、八里湾镇和中岔村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

利用大家聚合在一起,准备合影留念的场合,程世雄政委本人,在现场面向大家表达了自己作为主人的一片情怀。他说,自己从小在这个村子里长大,从五岁能够记事的时候算起,就与村里的小伙伴一道,经常去村子山头的堡子里玩耍,一直到十六岁参军,远离村庄,在外地工作四十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就时刻念想着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老家的发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自己的记忆中,村子里古老的堡子,就是自己难以忘怀的精神家园。经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当地人士的多方参与支持,现在中岔堡子农耕文化园顺利建成了,自己的初衷,就是表达一种情结,一种保护农耕文化以留住乡愁的情怀。作为县里负责八里湾镇中岔村片区的负责人,刘永林主任的讲话,让我们对当地人士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情怀,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

行游中岔村古堡,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可谓是这次中岔村之行里的重头戏。从甘谷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元月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青石碑铭显示,这是一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堡,距今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古堡座落在村庄东面山头的位置,在当地被人们称为中岔堡子。据文物保护单位牌碑背面文字介绍,堡子东西长121米,南北宽35米,高10米,堡墙之上有马面六个,炮眼20余处,双道堡门,堡内建有关帝、大王、山神、家庙四座庙宇及戏台一座,植有古柏三株,堡墙外挖有护堡壕沟。这个堡子是目前天水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城堡建筑之一。除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碑之外,在位于堡门南侧位置,有立碑三通,其中之一,为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知恩报恩”。堡门悬挂木刻黑底金字楹联一幅:喜古堡新颜有凤来仪盛名中岔,看尧天舜日群贤至圆梦神州。题头为岁次甲午年冬月,落款为邑人程世雄撰联,韩金鼎敬书。

沿着堡门通道进入古堡院内,靠(jìn)右手一侧,是一座与堡门墙体相连的高大戏楼,这让人想起了爷庙对戏楼这样的当地民俗方言。舞台正面顶额部位,上端是圆拱边顶造型,中间嵌五星一颗,左右两边点缀以三道横线,为中间线长两边稍短的结构,有象征光芒四射的意味。靠下则为红体楷书的中岔剧场四字,再在舞台边缘两边侧面的墙体上部,镶绘有两只跳动头朝舞台奔跑的黄鹿,中间缀以八边形辐射状图案,情怀里的的福禄同庆,不言而喻。舞台正对着的,就是掩映在三株古柏后面的关圣帝君正殿,两侧靠南有白马大王和家神庙,靠北一侧则为山神庙。这三处庙宇前面,就是与左右钟鼓楼几(jìn)连成一体的庙宇正大门,门顶正中悬挂有凤来仪横匾,由下边门体额框间所书凤凰山三字可知,这里应当也是一处叫作凤凰山的地方。

行走在古堡里,感觉这里最让人大开眼界的,还是沿着古堡南北两边排列,寄身墙体而立的200多通将军碑林。当自己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从头到尾边赏边看一路下去,品味着其中散发出的浓郁文化气息,让人顿觉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触弥漫了心境。这样的场景,不仅让人惊叹于其中碑文书法的精妙,更觉其所收藏名流大家手笔众多而荟萃于斯的恢弘气象与难能可贵。感慨之余,只能利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照留存,作为这次采风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带回家来再慢慢欣赏。

在位于古堡东侧院内甘谷中岔农耕文化园院落的附(jìn),有一处用围墙保护起来的封土堆,一开始还以为这里是一个类似于墓地的封土堆,当时自己的一门心思,只专注于与正在这里的王琪老师一起合影,在一旁的拍照的汪月敏老师说,李老师,你把这个封土堆和下面的说明文字抓紧拍下来。经他这一提醒,走(jìn)仔细看下面的一行文字,内容是“凤凰山山顶原土纪念”,这一发现,让人又一次感受到当地人在文物遗存保护上的高度觉悟,感慨于他们对乡土文化所持有的人文情怀,和对子孙后代所具有的责任感与长远眼光。

在王琪老师的陪同下,我很马新堂几位朋友一起,从位于堡门北侧的了望室这里,沿着台阶登上堡墙,饶着古堡墙体平台四围转了一大圈。从他的介绍里知道,这个古堡最早建成的年代,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而居当地村里老一代人的传说,这个堡子所在地方,曾经有一位来自秦安的老艺人一路走来,沿着山形地势来到这里,看过地方之后说这是一个金盆养鱼的风水宝地。当时西北地方社会动荡,匪患时有发生,为了保护家园和乡民,居住在中岔村里的人家,联合附(jìn)南岔湾诸村的程氏村民,选择地势险要的凤凰山筑堡设防,他们在堡内备有枪械,平时储存粮草,遇到兵荒马乱和匪盗,就以堡为家,躲避灾祸。从古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体势来看,这里的山形地势,类似于秦安县城凤山所处的格局,堡身所在,大概可与凤头相喻,南北的两侧山谷,布局恰如凤凰张开的两翼,称这里为凤凰山,当与传统民俗文化中关于堪舆风水的学说有一定关系。从航拍照片来看,整个堡体坐落山头,看上去实在就是一只形体精致的古船。

在当天的采风活动中,让人大开眼界的,不止以上所见的这些。其中还有当地作为传统古法造纸所用的碾槽设备汗,以及中岔粉条生产的传统手工技艺,亲眼目睹之后,真让人对百闻不如一见有了更为直观的体悟。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