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水峪村初冬行

散文随笔2022-01-02152举报/反馈

初冬的周末,来到北京西南郊的房山水峪村。

未进村,先爬山。冬日色彩几乎落尽的大山里,我们远远地发现了高高的簇簇的柿子树,一如喜逢节日的串串的小红灯笼,透着诱人的喜庆的吉祥韵味的红柿子缀满了山上。

我们开始爬山,一为赏景,二为采摘。在瑟瑟的山风中,天飘起细碎的雪霰,脚下的层层铺垫的落叶沙沙作响。谷地的河道沿山势旋入山的深处,在每处山谷中的两面坡上都布满疏密的松树、枫树、黄栌、核桃、柿子等林木,有的树叶已落尽,有的枯黄抱枝头。从路旁、到山坡、到梯田,到山顶,山上山下处处都是红柿子,煞是好看。一些已经熟透落地,羊啃鸟啄,羊群正在山下享受美味,我们正琢磨好好的柿子不采岂不糟践了,问及老乡,说卖的价钱不抵运费,最好就是喂牛羊。我们一行觅路而行,攀崖过草,采撷挥杆可及的柿子,好多落地成泥,可拾起的也吃不完,饱食甘甜美味……

随着登高的脚步,一座群山的环抱中的古老村落,进入眼帘。

村旁耸立着最高的突兀的一座山,称纱帽山,是一座典型正态分布曲线形的山。水峪村的周围连绵着远近的山峦,与纱帽山环成环形,村子被山分成东水峪和西水峪,从山上鸟瞰呈现八卦的浑圆阵势。

下山进村,我们近看古村,整个村落就是由石头构造而成:进村先通过年久的石砌的高高拱立的瓮桥(门),一片场地上有石头砌的戏台垛子,沿河道是一条曲折的石板路,河上偶有石板桥沟通两侧,两旁是沿山势错落的处处古宅,古宅是由石墙和石片瓦构成,在许多古宅门前仍放置着过去的石碾,还偶见风雨剥蚀的石磨,现如今只作为游人的景观。

我们来到一古宅院门前,门口一块青石板上书“石板人家”。看长巷两侧的墙边,立靠高高低低的几十片青石板,一看便知就地取材,每块石板都书写着几近隶属体粉笔的文字,内容写山、村、路、石、家、人和生活场景的古体诗词,反映了主人悠然生活与闲暇心境。

一首写柿子的诗写道:寒霜非无情,满山柿子红,凉风知人意,雾霭一扫空。一首写闲在生活的诗写道:崎岖小径没草芜,白云闲散昊天舒,日照石桥醉饮茶,细听林中有鹧鸪。

与我们同行的小陈为该地的原住民,离开家乡已二十余载,说起来其家乡的山水林田、少年趣事,仍历历如昨。小陈引我们走进山路旁一个带门楼的小院,见面便称男女主人为“表哥”、“表嫂”,两位已逾花甲之年的主人热情相迎。我们一进门,女主人便张罗做午饭,男主人聊起他的心爱的石板作品及还有近年村中变化,说常有记者和名流来此探访,老人还拿出自己曾参加编写的《水峪村村史》。我们随手翻阅发现,该书对水峪村有这样记载: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距北京市区80余公里。村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300多口人。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建村已有数百年历史,素有文化古村的美誉。古宅、古碾、古中幡是水峪村的传统的特色民俗文化。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市级民俗旅游村,2008年,在寻找北京最美乡村评选活动中水峪村获得提名奖。

据老人介绍,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虽经历几百年风雨,目前保留尚比较完整。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桥、娘娘庙等,始建于繁盛的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与石板人家的主人告别,我们走进四进四出的杨家大院,位于高坡上的石墙石瓦的一处古老建筑,透着被岁月剥蚀的痕迹,雕梁画栋依稀可见旧日风韵,榫卯门窗的木质风骨犹存,地面铺设的石板沟回被磨得平滑如鉴,我想,当年的杨家定是名扬乡里之大户人家。 小陈告诉我们:由于近年村里大多年轻人已迁出或外出打工,村里开办旅游农家院的也都是老年人居多,村里的几百年的老宅子多被闲置,且有些已破落无人修复。

山里乡野的一天,似回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场景。我想起了石板人家那位老者的诗句:

石瓦石砌避雨风,

种瓜种豆食自耕,
来源: m.taiks.com

酌酒吟诗何其乐,

老翁自比陶渊明。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