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

初游红旗渠

散文随笔2023-07-22105举报/反馈

早就听说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为解决吃水问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逢山开凿洞、遇沟架桥、自力更生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被称为“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奇迹”的“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也从《红旗渠》《难忘岁月__红旗渠的故事》等影视作品对红旗渠有一些了解。只是从未身临其境感受红旗渠的壮观。

2020年5月16日早上六点多,我和社区五十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一起踏上了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的大巴。这是社区居委和党委为感谢春节以来到五四青年节期间,一直坚守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卡点的义务值班人员,而举办的一次参观游览活动。也是让社区的党员和代表通过参观游览,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旗渠精神”,接受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活动。

京港澳高速公路上,两辆大巴一前一后行驶着。康辉旅行社的年轻美女导游先让我们加入了“红旗渠精神照我心”微信群,方便这次旅行活动,又向我们交代要注意安全一定要记住“走路不拍照,不看手机,看手机不走路”。之后为活跃气氛,自己先唱了一首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之后让我们会唱歌的唱歌,会唱戏的唱响戏,就这样一路欢歌来到林州市红旗渠大酒店。吃了午饭后,十一点半,当地年轻的八零后美女导游与我们一起踏上前往红旗渠纪念馆的路程。一路上,导游为我们介绍了林州的过去和这些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零后以前的人们还是习惯地说自己是林县人。林县是咱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全市总人口116万。林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我们林县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凿井无泉,引水无源,十年九旱。过去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遇到旱灾,不是播不上种子,就是田苗被旱枯死,造成颗粒不收或严重减产。雨季时,水土流失严重。据史料记载,距今一共514年间,林州一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干旱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人相食”,五百多年一共发生人相食5次。1959年林州再次严重干旱,于是林州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几千年来,因为缺水这里的人们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结婚、离世);因为缺水,大年初一老汉挑了两桶水,儿媳妇好心帮忙不小心摔倒,撒了半桶水而上吊自杀;因为缺水,多少人背井离乡;因为缺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悲剧重生;因为缺水,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这种局面一直到了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到来,才得以彻底改变。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从1960年2月开始,杨贵带领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铲,一双手,三十万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石灰、自制**、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一锤锤一钎钎,如同愚公移山一样,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座建筑物、挖砌2225万方土石,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宝贵生命,劈开了太行山,建成了这座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全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4013.6公里的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才解决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题,结束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迎来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曙光。

因而说六十到七十年代的林县人是战太行的年代,八十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开始走出太行山搞建筑。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林县建筑”。因而我们林县有建筑之乡的美誉。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县又因为1600米的海拔而成为国际滑翔基地,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滑翔爱好者前来。1994年,我们林县撤县设市改名林州市。今天晚上我们大家住的地方是红旗渠畔的。我们这里曾经最穷的地方是姚村,姚村也是红旗渠建成后最受益的地方。八十年代后的姚村通过发展汽车配件、铁路配件、煤机配件铸造及建筑建材玻壳原料、制药、电碳等产业而“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省115家首批重点镇“、被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厅局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乡镇之星“、”中州名镇“、”十佳乡镇“、”科技示范镇“、”河南省改革建设综合试点镇“、”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村镇建设成就展览先进单位“,被国家民政部评为”中国乡镇之星“,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温家宝、姜春云、彭佩云等先后来姚村视察乡镇企业、城镇建设及农村工作,都给予巨大的鞭策和鼓舞。

如今!我们林州靠着三色(红色的红旗渠精神、到处绿色的青山秀水和秀美的蓝天)而成为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我们的这次培训,第一就是先到咱们的”红旗渠纪念馆“学习理论,之后到红旗渠的分水岭和青年洞实地参观,顺着渠领略沿途风光,回味当年几十万大军”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豪迈与乐观、战天斗地的场景。更深层地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纪念馆是我们林县人民是为了纪当年的人们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修建红旗渠的创举,而于197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的。有纪念亭、碑林、浮雕、牌坊等,并由21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修建场景、工程模型、英雄事迹组成室内展览,定名为红旗渠纪念亭。1991年,红旗渠风景区对外开放。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扩建后,更名为红旗渠纪念馆。2010年5月被中纪委、监察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2012年6月,新馆建设动工。2014年5月1日新馆开馆。我们今天去的是新馆。

随后来到红旗渠风景区,因为疫情还没结束,我们都戴上了口罩,二十人一组跟着景区的美女导游分组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新馆。迎面是一组林县人民撬动巨石的雕塑。前言中”一渠绕群山,“由大厅右拐直行,右面的墙上有几张中国、河南导游、安阳林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左面墙上”想水、求水、盼水、找水诠释着世世代代林县人对水的四部曲。导游说“当年的红旗渠纪念亭仅有一个展厅,只有少量的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个大型红旗渠沙盘模型。扩建后的红旗渠纪念馆分为雕塑区、碑林区、展馆区、游览区4部分,其中展馆区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山壮歌(上下篇)“”今日红旗渠“等组成。展馆布设210幅历史图片,展线总长316米。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好红旗渠精神,2011年,红旗渠风景区整体升级改造工程启动,红旗渠纪念馆新馆随之应运而生。新馆在老馆西侧,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主题展厅建筑面积6300平米,布展厅面积4000平米,展线总长515米,分别是老馆的9.2倍,8.7倍和1.6倍。主展厅建于红旗渠一干渠外缓坡之上,为半地下建筑,整体形态犹如舞动的红色飘带,前段悬挑在一干渠之上,通过景观视窗可俯瞰整个分水苑景区。新馆集图片300张、实物1000件、展柜15组、雕塑9组、灯箱5组、投影2组、场景4组、沙盘2组、真实山体塑型1290平方米、触摸屏6组、电子签名1组、振动平台1组、运用空间环境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多媒体艺术、图片艺术、场景模型艺术、影像艺术等八大手段来展示展览。

我们走进了展览馆,迎面是一组几个神态各异生动逼真的林县人民手拿杠子撬巨石的雕塑。雕塑前是关于红旗渠简介的前言。跟着美女导游由展厅右面的路直行,左面墙上的”想水、求水、盼水、找水“仿佛诠释了林县人民对水的四部曲,右面的墙上是几张中国河南安阳林县各自在地球的位置示意图。一面红色的墙壁上是**总理的题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听着美女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看着周围墙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抡捶崩山的视频、一组组再现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雕塑、一件件当年的劳动工具、用具,还有那干野菜,无不让人们感受到当年的艰苦岁月里,人们在党的领导下,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仿佛穿越时空,直达林县人民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攀崖走壁、打钎放炮、挖石填沟、筑石成渠的峥嵘岁月:那铁钎还迸发着火星,那独轮车和荆筐还沾满泥土,那铁锨和铁镐的木柄还留着余温。这里有开工誓师大会的群情激昂,有主干渠建成通水庆祝大会的欢呼跳跃,有当年充饥的干粮,有露宿的茅草、洞崖,10万人马,10个春秋,以山为家,山不低头人不停歇,水渠不成永不撤离,终于以坚毅不拔的决心、撼动日月的气慨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

观看《巍峨山碑杨贵篇》《红旗渠》纪录片、话剧,从当年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组织者指挥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身上,从他心系50万林县人民疾苦敢于舍身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格风范中,深刻感受到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大智大勇和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

在一组通水后庆功画面前,美女导游介绍说:”这组画面中前面的人都是当年的劳动模范,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张奖状,却是世世代代的荣誉。这张奖状胜过千金万两,胜过黄金白银。“

在上百人站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堵龙口的壮观个画面前,听美女导游讲五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堵住10米宽的龙口奋勇跳进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三道人墙手挽手、臂挽臂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阻挡汹涌的洪水。我们更为中国因为有伟大英明的党的领导而增添民族自豪感;就像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因为有了以习(jìn)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英明领导万众一心战胜疫情,而让更多华夏儿女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慨叹。

出了展厅,沿右面蜿蜒的渠直行走,随后来到东面的一座六棱形的红旗渠纪念碑前,上面有当时省委书记李长春的题词。随后来到有郭沫若题词的红旗渠总干渠牌楼前,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

”分水苑牌楼“是红旗渠风景区第一景,也是进入分水苑风景区的大门,为仿古式山门牌坊,正门高8.5米,两侧门高6.5米,总宽度10米,整座牌楼由4根直径0.7米的褐红色圆柱托起,正、侧门全部用棕黄色琉璃瓦封顶。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坐斗枋正立面是片金跑龙彩画,下口枋立面是草龙和玺彩画。绘画精细,制作精美,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结构精巧,造型秀丽。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

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

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

由分水岭南行,路东的雕塑广场立有西门豹治邺、坎儿井、鱼鳞大石塘、李冰凿离堆、耕织图等雕塑作品,西面是绿树掩映、金鱼戏莲的一池池碧水。时间关系,匆忙走出纪念馆,和众人一起踏上前往青年洞的大巴。

离开分水苑景区,坐上大巴上行30公里来到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的青年洞景区。支部书记交代了”大伙都在青年洞集合后分组合影“后,我们陆续跟着导游走上一段,越来越高的的被称为红飘带的距地百米高的红色长廊,途中看有一段玻璃栈道让其中的一些人不免有些胆怯。过了长廊,登了二百九十八级台阶,就开始了四公里多的前往青年洞的行程。

听导游讲,苍峪山中的青年洞,是上世纪历史年代林县人民呼喊着”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向沧河要粮“的口号,克难攻坚,在没有机械化作业工具的年代,经历千幸万苦,开凿出来的。

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还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我们顺着渠直走,一面是崖,一面是水。除了流淌的渠水,绿色的山、还有凉爽的山风。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站鹰嘴山。在只见红旗渠之上的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抬头仰望,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那展翅欲飞的雄鹰仿佛激励人们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奋斗建设美好祖国。

在最困难时期的1960年11月,东姚公社的民工开始了凿通创业洞的工程。修渠民工全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镐艰难开凿,以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抗衡。1961年9月,长63米、高5米、宽6.3米的创业隧洞终于打通了。民工们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热情抒写了艰苦创业的壮丽篇章。

来到凌云亭东的虎口崖,只见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导游说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沿途见到许多座铜雕像,有两个在前拉车一个在后推车的;有用最原始的方法测量的;有吹号的,军号声声,号令千军。向大自然开战就是一场战争,需要千军万马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军号嘹亮,在太行山上回荡,指挥着数十里工地上的民工进退有序、行动一致,凝结成一个强大的兵团,与太行山博弈。一组太行影像的群雕让人仿佛听到当年修渠人铿锵的脚步声。也在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牢牢记住”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地处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于红旗渠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当年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与受益地区的民工一起修渠,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于1960年11月动工,1961年6月竣工。临淇公社民工不怕挫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团结之花结出了“团结洞”之果实。

沿渠行走,不时传来年轻人的呐喊、尖叫或长啸;也传来铿锵有力的《在太行山上》的歌曲,这让人振奋的歌声,仿佛让人们又回到了那抗日战争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这歌声仿佛又警示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走在蜿蜒的红旗渠堤岸上,发现脚下每相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责任界碑”,上面镌刻着修建该段渠的公社或村子的名字,这是当年为了保证修渠质量,明确和追溯质量责任的一种做法。这一块块石碑可以不仅是建渠者立下的质量责任状、保证书。也是修渠者以自己世世代代的乡土之名对人们做出的最诚实的承诺。也向后人讲述着当年林县人民对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一面写有“引漳入林工程姚村营妇女突击队”的红旗,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刘胡兰突击队队长李改云带领铁姑娘们下定决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干、苦干、拼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热火朝天的修渠场景。体会到她们敢叫山河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在青年洞右面刻有“山碑”二字的岩石前,导游说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1996年6月**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听了讲解员的实地情况介绍后他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社区六十名党员和群众代表陆续到青年洞之后,美女导游为各组人员合影留念。我也用相机记录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分水岭和青年洞之后,前往姚村途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红色之旅。我不由想起习(jìn)平总书记的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更真真切切领悟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含义。修建红旗渠中涌现出了“除险英雄”任羊成、“英雄炮手”常根虎、“父子兵”张买江等一批百姓劳模。也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伟大事业胜利前进的力量源泉。

一个民族的集体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任何时候人民只有在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的英明领导下,坚定不移的信念的鼓舞下才能让历史不断向前。世界第八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离不开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林县县委和杨贵书记的使命担当和胆略气魄,是红旗渠产生的前提条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最终也是由人民完成的。林县人民数百年来都有彻底改变严重缺水的历史渴望,但当时修建一条“人工天河”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为了解决缺水和吃水问题,党领导人民修建了许多大中小型水库。红旗渠是在有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依靠群众给的力量把林县人民的世世代代的愿望转化为创造历史的行动,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组织力,战胜重重困难创造出的奇迹;也是在那粮食供应紧张的饥荒的年代,党员干部主动降低补助标准省下来用于补助民工。是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干务实,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苦战十年的结果。

红旗渠的建成也再次证明了党员和干部在修渠过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来,党员干部凭借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成为修渠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修渠群众说得好:“领导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领导能留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

我们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不及计生前身后名”的担当精神;学习“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创造精神;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学习“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奉献精神;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始终牢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始终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牢记“为了谁”,清醒明白“依靠谁”,正确认识“我是谁”,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甘做人民的公仆,主动走进群众身边,融入群众心里,一切向人民负责,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拜读红旗渠这部价值连城的大书,从中汲取力量,提升境界,增强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我还会再来的!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